湖北文化地图非遗版 > 恩施
恩施

地花鼓(五峰土家花鼓子)

类型: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采花乡星岩坪村花鼓子艺人表演   摄影:周长军

  土家花鼓子在五峰历史悠久,据《蛮书》记载,土家人古时就有“其众必跳”的风习。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就有关于巴渝舞盛况的描述。土家人能歌善舞,红事上有“花鼓子”,白事有“跳丧”。据此推测,“土家花鼓子”在五峰存在达数百年之久。

  当土家人筹备红事之前,东家要请会唱会跳花鼓子的“会手”客,土家人称之为“主不引,客不领”。到了正日,一般是陪亲戚家的男客喝酒,陪女客跳花鼓子,歌词以对歌的形式出现,即东家方与客家方各出一个“会手”,双方使出看家本领,各显其能,直至词尽不能唱、跳者为输。演唱内容大多以爱情和叙事为主,也包括状物和家事、农事等,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男子唱花鼓子歌时憋女腔,由此具有喜剧效果。舞蹈的动作特点为“拙”,身段为“S”形;组合上可以男女混合,双人、多人一起跳;均以“升子底”、“两步半”为基本步伐,对跳时人少时有“转圈”和人多时有“穿花”。

  五峰土家花鼓子的舞蹈动作讲究“顺、曲、躬”。顺,说的是右手与右脚同进同退,左手与左脚同进同退,即“手脚同边”。曲,是指舞者臂腿弯曲,保持一定的弧形,含胸,体态下沉。躬,则是舞蹈中的臂、腿、胯、肩各个部位乃至全身都处在或弱或强的“躬”动状态中。身体在大多情况下,臀部翘出,呈“S”形。手脚动作的“拙”为该舞蹈的主要特点。五峰土家属于藏缅语族,跳花鼓子时舞姿的顺、曲、躬态势,表现出藏缅语族舞蹈的特点,也说明经过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作为藏缅语族的巴人的舞蹈基因仍一直延续下来。

  目前发现的土家花鼓子有十多个曲牌的歌词1000多首,但均以 “五句子”为主,内容分为状物和叙事两种。花鼓子有“文”和“武”之分。“文花鼓子”演员手里全都拿一条手帕或毛巾,“武花鼓子”一般手持纸折扇,也有拿彩巾的。演唱分清唱和伴奏两种,伴奏的乐器一般有二胡、竹笛、锣鼓等。

傅家堰村花鼓子艺人张祖娥与儿子向忠军在自家堂屋表演   摄影:周长军

五峰镇麦庄村花鼓子艺人在稻场上表演   摄影:胡胜兰

五峰镇麦庄村花鼓子艺人在家门口表演   摄影:周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