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地图非遗版 > 恩施
恩施

地花鼓(兴山地花鼓)

类型: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兴山县

77岁老艺人高秉森在表演地花鼓   摄影:何兴

  兴山地花鼓俗称花鼓子,至少于140多年前就在兴山流传,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广泛应用于春节灯会、红白喜事(白事称“孝花鼓”)、寿诞庆典、生儿打喜、砌屋上梁等场合。

  兴山地花鼓通常由旦、丑两个角色表演,一旦一丑扮作夫妻,也有二旦一丑三人表演的“穿花鼓”,旦角男扮女装。兴山地花鼓载歌载舞,丑角的表演诙谐、风趣,“翘翘步”是其显著特点;旦角的表演娇柔秀丽,表情含蓄,笑不露齿,双目传情,“绞绞步”是其显著特点。

  地花鼓表演,开始由丑角“搭白”(说即兴),以“福、禄、寿、喜”等为题,即兴创作风趣幽默的贺词,既取悦于主东,也逗趣于观众。丑角请出旦角后,两人边唱边舞。舞蹈动作主要有半边月、转花鼓、四门庆(拜四门)、风摆柳、挖金钱、拦娇娥、牛擦痒等40多种。转花鼓和半边月是地花鼓表演的核心动作。兴山地花鼓的舞蹈动作,有许多呈现出性文化的符号,如“鲤鱼跳龙门”、“观音倒坐莲”等,表演时要碰胯、靠腿以及抚摸等动作,将男女调情、交媾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兴山地花鼓的道具,有两把花折扇和一方丝巾。丑角扇花的特点是火爆泼辣,旦角扇花的特点是腰活、肘活、手腕活。

  兴山地花鼓的曲牌一般有30多首,可分为戏腔和民歌小调两类,值得一提的,是唱腔中保留有珍贵的“兴山特性音调”。乐队称为“云台师傅”或“坐台”,乐器只有大锣、大帽钹及马锣三件,“花鼓无鼓”倒成了趣谈。

南阳镇云盘村村民家中孩子满月打喜。当地地花鼓艺人登门贺喜,该图动作为“挖金钱”   摄影:王辉

兴山南阳镇石门村地花鼓艺人表演“蛤蟆晒肚”   摄影:丁岚

已故地花鼓老艺人唐朝文、李学知   摄影:汪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