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要闻

曾晨英:廿载坚守,只为更好传承红色文化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3日19:12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曾晨英已经在江西宁都县博物馆工作整整20年了。

从当初半路出家的懵懂到如今的宁都革命史专家,20载光阴岁月赋予她的不仅仅是越来越从容的工作状态,更是对宁都这片红色土地越发深沉的热爱,对宁都革命历史研究愈加执着的坚守。

曾晨英(左一)和父亲(中)为记者讲述宁都革命历史。中国青年网记者 方瑞 摄

曾晨英的父亲曾庆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一直从事宁都革命历史和宁都起义历史研究,曾任宁都县博物馆副馆长。在她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外出采访、征集资料,甚至有一年春节也不在家。“我一直是很崇拜和敬仰父亲的,他对于历史研究工作的严谨、执着和敬业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曾晨英说。

在博物馆大院长大的曾晨英,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开始接触宁都的革命历史,也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那段红色历史很是感兴趣。高中开始,她就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帮着父亲誊抄手稿、校对和复写。1999年父亲退休后,26岁的曾晨英调入宁都博物馆工作,接过了父亲手中的事业棒。

带着父亲的希望和自身的热情,她从最基础的资料编研工作开始做起,踏上了对宁都革命历史研究的漫漫“长征路”。

然而宁都革命历史丰厚,涉及面广,资料也很复杂,要想短时间内理清这些史实,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曾晨英来说并非易事:“刚开始觉得挺难的,但我这个人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好,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就这样,她一头扎进了庞杂的资料堆里,边干边学。

20多岁本该是很多女孩子爱“疯”爱玩的年纪,曾晨英却每天都伏在案头不停地与各种文献资料打交道,有时候一个问题都要反复琢磨很多遍。“连电视基本上都不看,更不用说出去玩。”但她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越接触得多就会发现自己对这些东西越着迷。而且宁都的历史文化这么丰厚,永远有很多可挖掘、可钻研、可发现的东西在等着我。”

靠着一股钻劲儿,曾晨英从“不懂”到“懂”,从“艰难”到“娴熟”,一步步深入挖掘研究中央苏区历史和地方史志,写出数十篇颇有见地的论文和党史文章,成为当地有名的红色文化研究者和文博专家。

从业20年来,为了挖掘和保护当地的文物,她几乎走遍了宁都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

2008年,宁都开始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面对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曾晨英主动请缨,加入了普查队伍,担负起全县文物普查工作。

前后几年的时间里,她披星戴月、走村串巷,只为发现更多的历史印迹。“到处都是古建筑,苏区标语也特别多。”曾晨英说,“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过程中真的发现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文物,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宁都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丰厚。”2011年12月,她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文物普查积极贡献奖”荣誉证书。

多年的革命历史研究工作让曾晨英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很是执着。

2012年,她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陈列展览筹备工作。从史料、文物的征集,到版面的校正、图展的介绍,再到场景、灯光设置,她和同事们反复打磨、力求完美,仅一本《陈列大纲》的撰写修改就耗时近一年,陈展草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文字布满了每一页。

“开展的那一天真的特别高兴,很有成就感。”曾晨英说,父亲对自己的工作也非常肯定和支持,“他经常鼓励我,跟我说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许多重要的党史、军史就发生在宁都,一定要把宁都的历史挖掘出来,把这里的红色历史和革命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宁都,了解宁都,认识宁都,从而走进宁都。”

如今,身为宁都县博物馆副馆长和副研究馆员的她仍在孜孜不倦地钻研文史资料研究,并致力于陈列展览的宣传工作,她希望宁都丰富的革命旧址,每处都应有陈列展览。“我现在做的远远不够,宁都还有很多历史需要去挖掘,对于它的研究要永远在路上。”

“我期待有更大的展厅和场馆来承载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但同时也要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新媒体传播手段比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做宣传,多跟网友做互动,让更多的人愿意有兴趣来了解和学习。”曾晨英说,“尤其是青年一代,他们应该了解这段革命历史,了解这些红色故事,从革命先辈身上学习到他们崇高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从而更好地建设当下的美好生活。”(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纠错】编辑:王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