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70年 瞰四川]重走雅安甘溪坡茶马古道 感受厚重背夫文化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7日23:30 来源: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

无人机鸟瞰甘溪坡古村。记者刘建维 摄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 刘建维)沿318国道从天全县城西行约七八公里,便抵达甘溪坡古村,一段有千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从这里平行向西。27日下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届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访团在这里重走茶马古道,感受古村里缓慢流逝的时光。

甘溪坡古村又名红星村,得源于茶马古道,这里是背夫们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经之路,西出调门(禁门关)的第一驿站,素有“背夫文化发祥地”之称。当年背夫背茶包子途经此地,走出了一条茶马文化古道。到清末,两侧逐渐建起民居,最终聚集为完整的传统村落群——甘溪坡古村。

无人机俯瞰甘溪坡古村。记者刘建维 摄

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今日的甘溪坡古村。现在,古村幅员面积 25 平方公里,辖 4 个农村组,112 户、390人,村民主要依靠发展蜂蜜、竹笋等农特产品,旅游、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村里保留并修缮的茶马古道约2公里,直通村落。沿茶马古道上行,旧时背夫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基和照亮夜路的灯杆窝至今仍清晰可见。渐近村落,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的民居更密集,村民们或闲坐石阶上唠嗑,或埋头理着手里的农活,三五孩童在一旁嬉戏打闹。

甘溪坡古村一隅,古时的茶马古道至今仍在村里蜿蜒。记者刘建维 摄

上至一处较为开阔的坝子,记者们围坐村中老人旁,开起了坝坝会,听他们用浓浓乡音讲述记忆中的茶马古道,从老人们脸上的皱纹感受曾经的古道时光。“听他们讲那些久远的故事,仿佛回到从前,又宛若世外桃源。”一位记者说到。

村里的老人们正在聊天,从他们的话语中依稀可以听见茶马古道上曾经的故事。记者 刘建维 摄

据了解,甘溪坡古村建筑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唐代,茶包子背夫途径甘溪坡,走出一条茶马古道,清末时期在古道两侧逐渐修建起民居,并落居于此。这阶段村落建筑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土木结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当时村户较少,民居成散点分布,以散居为主。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依然新建了一部分建筑,以坡屋顶、土木结构为主。到后期出现木、砖结构的民居,随后逐渐聚集了更多的村户,形成了村落群。第三阶段:21世纪,村民生活逐渐改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了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但依然保留了民风民俗,以及大量的传统建筑。

发展至今,甘溪坡古村落成为了红星村的核心部分,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九成。虽然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大地震,村里的许多老房屋主体依旧坚固,全村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屋现存82户,建设时间最长的已有130年历史。

甘溪坡古村里的茶马古道陈列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重温”当年的艰苦岁月。记者 刘建维 摄

2004年,天全县人民政府结合全市旅发大会,对甘溪坡古村进行了恢复建设,推出了碉门-甘溪坡-紫石关-南坝子-两路口-长河坝茶马古道文化之旅游线路,以背夫文化为特色的二郎山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走廊初步形成,将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受芦山“4·20”强烈地震影响,又对甘溪坡古村进行了保护维修,并纳入芦山地震灾后灾害重建文物保护规划,并将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名采访团的记者被茶马古道陈列馆里的文物所吸引。记者 刘建维  摄

目前,甘溪坡古村的主要景观有茶马古道、陈列馆、古道背夫铭纪念碑、干溪古井、清末风格的雕花民居等。

无人机拍摄甘溪坡古村里的传统民居。记者 刘建维 摄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