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小小方向盘力担千钧责——父子两代平安行车70年的职业感悟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3日07:54 来源: 湖北日报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潘海亮

图为:退休前,王恩远最后一次驾驶25吨汽车吊。

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戴上大红花,60岁的王恩远在25吨汽车吊前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咔嚓”,相机定格这个瞬间。

驾驶工程车40年,王恩远早已对这辆车的脾性摸得滚瓜烂熟。如今到了告别时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摩挲着方向盘,又摸了摸后视镜,王恩远难以割舍。

王恩远和父亲王洪义都是中建三局的工程车司机。父子俩接力开了70年车,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平安驾驶60万公里,算起来可以绕地球15圈。

开车犹如走钢丝

16岁那年,王恩远初中毕业,成为中建三局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在武汉市江夏区原保福公社下放锻炼近4年,1979年元月进入中建三局四公司第二工程处,成为一名开铲运机的司机。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和各种车辆打交道,双排座、汽车吊、后八轮、平板车……“工地上只要能叫上名字的车,老王都能开。”和王恩远共事20多年的司机易佑恩说。

踩离合、挂挡、启动,这个一天需要重复数百遍的动作,王恩远总是一丝不苟。“对这个职业要有敬畏之心。开车犹如走钢丝,每一个动作都和安全、生命相关。”王恩远感叹。

2007年11月,王恩远进入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在和左路桥项目开25吨的汽车吊,一道难题接踵而至。当时,梁厂需要往工地运送螺纹钢焊好的梁片,可每块长达30米、宽1.5米、重达2吨多的庞然大物,无法装车。一向爱琢磨的王恩远灵机一动,自己动手用一台东风双排座卡车和2辆10米长的挂车改造成一个特殊的“运输神器”。

如此体量的梁片每趟最多只能拉6片。从梁厂到工地要经过一座长约1公里、宽仅2.3米的窄桥。窄桥是用湖中泥渣回填而成,两边的湖水最深处达4米。“老王,你可一定要小心,掉下去可没法救你。”生产经理徐德千叮咛万嘱咐。

面对这惊险的“一公里”,王恩远心里也在打鼓,但他没有退缩,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样,每天3趟,每趟6片梁片,他在这座窄桥上“走钢丝”,车速仅每小时10公里。“蜗行”6个月,3000余片梁片终于成功搬家,未出现一次事故。“也只有像老王这样的司机才能做到!”徐德感慨道。

车轮上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每一段车轮碾过的印记,都印刻着王恩远走过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

40年职业生涯,无数个惊险的片段,烙刻在王恩远的脑海里。许多惊险都被他精湛的技术和多年的经验化险为夷。

2000年,王恩远在武汉沌口的江汉大学场坪工地开车。一次,他领到一个特殊任务,开解放牌141大卡车,从工地运送1个4吨重的搅拌机和4个1吨多重的振动梁回总部基地维修。途经白沙洲大桥时,意外发生了。

大卡车刚下桥,王恩远习惯性地带了一脚刹车。脚踩下去,刹车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惊出一身冷汗的王恩远赶紧将刹车踩到了底。可是,任怎样用劲,车子依然像脱缰的野马狂奔向前。刹车失灵了!老王心中一紧,眼看快要撞到收费站了,车上4吨重的搅拌机会因惯性将驾驶室碾个粉碎。

千钧一发之际,王恩远迅速将挡位从5挡降至4挡、再从4挡降到3挡,并打开双闪、将方向盘对准收费站行车通道。“如果真要撞到柱子,你就先跳车。”老王对坐在副驾位上的小田喊道。说完,他猛按喇叭,将上半身探出窗外,朝着收费站挥手大喊:“危险,快闪开!”收费站工作人员见状,立刻给前方行车通道的一辆桑塔纳汽车预警,司机开着车一溜烟跑开了。刹那间,大卡车也冲过收费通道,滑行50多米才停下。一场大事故避免了。“车轮上载的不仅是物资,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王恩远说。

对待企业要像自己家一样

“王师傅!”“来啦!”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科教文卫事业部,这个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有着默契。大家眼里的王恩远技艺娴熟、经验丰富、踏实本分。

和当汽车兵的父亲一样,任外面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一直守在驾驶室这个方寸天地。王恩远铭记着父亲告诫自己的话:“开车就和做人一样,要踏踏实实,本本分分。”

王恩远开车,是跟当汽车兵的父亲学的,但父亲对他影响更深的是那一句句谆谆教导。父亲1949年参军入伍,穿越过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也经历过三线建设的火热。他曾机警地处置一场刹车失灵的安全事故,避免了掉进70米深渊的车毁人亡。“即便是一颗螺丝钉,也是重要生产物资,一定要保护好。”“员工对待企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为它考虑,为它服务,从一而终。”王恩远说,尽管父亲已去世9年,但这些教诲一如家风,传承下来。虽然目睹了许多同伴下海,看到不少同行跳槽,王恩远始终未放弃他心爱的方向盘。

从1949年父亲成为一名汽车兵,到2019年王恩远光荣退休,整整70年,父子两代人在小小的驾驶室里,亲眼见证了中国穿过历史烽烟逐步走向独立富强的伟大征程,也亲自参与了祖国从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这样代代相传的争先精神和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里。

【责任编辑:钟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