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成就展里观成就:看中国科技“上天入地下海”
作者 郭超凯 黄钰钦 张素
在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嫦娥四号首探月球背面,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上空;
在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地壳一号”钻机以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的新纪录;
在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号最大潜深达10767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上天、入地、下海,正在北京展览馆面向公众开放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用150个“新中国第一”,全面展现70年来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9月24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向公众开放,吸引大批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上天:中国高度展示大国风采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一曲《东方红》声振寰宇,唱响中国飞天路。
站在“东方红一号”展板前,已经退休的北京市民李阿姨感慨道:“当年压根就想不到中国航天今天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太惊天动地了。”
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中国科研工作者愣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从“东方红”顺利放飞到“墨子号”驶向太空,从载人航天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70年来,“天宫”览胜、“墨子”传信、“嫦娥”问月,中国航天发展,举世瞩目。
谈及中国航天的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24日表示,“嫦娥五号探测器将承担着无人月面取样并返回的任务”。2020年中国将首次探测火星,一次性完成“绕落回”三大任务;中国空间站任务首次飞行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中国高度未来可期。
9月24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向公众开放。图为中国航天员装备展示。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入地:中国速度探索地球奥秘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探索浩瀚太空的同时,中国科研工作者也将目光对准了脚下的土地。
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埋藏在地表之下的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开发城市地下资源、钻研地质演化,则推动中国科学家不断刷新地壳钻井深度。
在“改革开放”展厅,陈列展出的“3000米深水钻井船”模型以缩比的形式,逼真地还原了钻井船的细节。橙红色的漆装、高耸的塔吊、悬空的直升机停机坪……所有配备,一应俱全。
2012年5月,南海海域,中国首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正式开钻,标志着中国已掌握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和建造的关键技术。
2018年,东北松辽盆地,中国自主研发“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完成首秀,一个深度为7018米的钻洞直通地下,此举刷新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的新纪录。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加快了中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行列的步伐。”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利用“地壳一号”钻机获得的岩心,中国科学家为建立地球演化的档案创造了条件。
下海:中国深度刷新世界纪录
沿展厅一路前行,“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和“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模型,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2012年6月,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年后,中国首台万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号进入水面,缓缓下潜,最大潜深达10767米并悬停52分钟。中国下潜的新纪录由此诞生。
“海斗”号项目执行负责人唐元贵曾对记者介绍说,“海斗”号在此次万米深渊科考航次中,累计下潜7次,其中5次深度大于8000米,连续刷新纪录,为中国成功跻身利用水下机器人技术开展万米深渊科考的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载人到无人,从潜水器到水下机器人,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中国纪录,中国的“第一”正逐渐演变成世界的“第一”。
70年岁月荏苒,几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正推动着中国这艘“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