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59元买来溢价可达40倍 盲盒成为潮流玩具过的只是一把拆包瘾?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1日07:45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图为:消费者正在武昌一商场盲盒售卖机上购物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丹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曲严

“宫廷系列隐藏款盲盒,888元,不讲价!”最近,在二手闲置交易平台上,有用户以888元的价格转卖一款隐藏款盲盒,与原价59元相比,涨了15倍。

近来,盲盒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玩具。只有拆开包装后,才知道里面是什么。随着盲盒的风靡,背后生意也十分惊人,隐藏款盲盒溢价可高达40倍,“炒盲盒”也因此成为新的潮流。

从“炒鞋”到买“盲盒”,“钱包是路人”成了当前部分年轻人的一种消费状态。

业内人士认为,多元消费需求催生了各类创新业态,但并非“万物皆可炒”,消费者应理性对待,避免“踩雷”。

盲盒年消费额达40亿元

何为盲盒?记者了解到,盲盒起源于日本,属于一种潮流玩具,大多为系列成套推出的玩偶手办,每个盒内装有一个。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通过其外包装,看不出盒内玩偶的具体款式,买家只有在买下并拆开后,才知道里面是什么。此外,盲盒有固定款和隐藏款之分,有的隐藏款出现的概率极低。以市面上较受欢迎的某知名盲盒品牌的一款隐藏款玩偶为例,其出现的概率仅为1/720。“又白买了,这款我之前就抽到了!”昨日,在武昌中北路一家商场,95后女生刘芸芸拆开刚刚购买的最新款盲盒时,眼神满是遗憾。她告诉记者,她已经“入坑”一个多月了,刚开始只觉得新奇,后来就越买越多。“有一次我一口气买了5个,告诉自己只能在不开心的时候拆一个。”她说,猜测盲盒里装的什么款式,对她来说是一种放松,是情绪宣泄的一个出口。

另一位收藏者程励也表示,他就是喜欢抽盲盒时那种让人期待的惊喜感,就像收集球鞋一样,都是一种爱好,只是形式不同。

不仅在线下,“盲盒”在线上也十分火爆。天猫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上一年有近20万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的“硬核玩家”,算下来年消费额已达40亿元。其中“95后”占了大多数。

爱好者称享受拆包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一款盲盒的单价多在60元左右,集齐一套大概要花费700余元,这还不包括隐藏款。据悉,隐藏款不同于普通的12款,抽中概率大概为1/144。物以稀为贵,隐藏款盲盒因此成为二手平台交易的“爆款”,有卖家挂出的隐藏款盲盒,售价高达1499元。而据闲鱼数据统计,2018年30万盲盒爱好者在闲鱼交易,每月发布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320%,其中最受欢迎的隐藏款盲盒价格狂涨39倍。

记者发现,一位抽中了某隐藏款盲盒的卖家将商品标价9999.99万元,标题写明“好运贴”。该卖家表示,“不出,只是挂着给大家好运。”在商品说明中,她详细地分享了抽中该隐藏款盲盒的体验和心情。“抽到不喜欢的可以在二手平台与合适的人交换。”有玩家告诉记者,他每个月在盲盒上的花费在2000元左右,有很多大佬为此月花上万元。他因此还结识了不少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大家一起建立了“盲盒圈”“盲盒粉丝营”等微信或QQ群,交流抽到隐藏款的心得,互换各自抽到的盲盒。

曾有媒体报道,一对北京夫妇在4个月内花了20万元购买某品牌的盲盒,直言“有点失去理智,就是享受拆包那个过瘾的过程”。

专家建议消费应理性

相较于动辄花费几十万元的玩家,普通人似乎理解不了这种狂热。“不就是一些玩偶,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吗?”在街头采访时,不少市民对此表示了不理解。市民曾先生觉得,盲盒作为一种玩具,偶尔玩玩还行,如果过分沉迷,则完全没必要。

对于炒盲盒的现象,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吴先明教授表示,“不确定性”已成为影响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加强了人们对结果的预期心理以及可能会获得的惊喜感,但是消费者在购买时也需谨慎选择,避免冲动,理性追逐消费新潮流。

吴先明提醒,此类产品仿造简单,差异性不大,庞大复杂的供应链不乏一些不法商家将次品、商业欺诈等混杂其中,在购买产品时也需考量商家的信誉与口碑。“炒物”有风险,消费者们还是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别让自己最后在这些资本游戏中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湖北典恒律师事务所陈亮律师表示,盲盒因为无法直接接触产品、检查产品内容质量,更需要在质量上让人放心。盲盒大多采用无人售卖的方式,更需要留下维权路径。监管部门需要保持警惕,防止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被利用,成为伤害消费者利益的工具。

链接

从“炒鞋”到买“盲盒”是商机还是套路?

据天猫发布的报告显示,手办、潮鞋、电竞、摄影以及Cosplay,是“95后”中最“烧钱”的五大爱好。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上半年“毒”“nice”“识货”这三家潮鞋交易平台的融资额就超过10亿元。“盲盒”头部企业泡泡玛特2011年至今已完成至少六轮融资,52TOYS、十二栋文化等也已完成多轮融资。

业内认为,随着年轻人喜爱潮流文化和社交属性的玩法,各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以满足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但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在打造“网红”时应注意行业规范和保持自律,同时年轻消费者应避免盲目跟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大家对于新事物初期发展阶段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包容,但是经营诚信不可缺,倘若都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通过营销炒作和投机取巧来牟利,则不利于消费的健康发展,有关监管部门应及时出手“降温”。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