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发布《十堰宣言》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8日07:24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熹)11月17日闭幕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发出“十堰宣言”,倡议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文明·十堰宣言》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足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定文化自信,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当日,论坛还发布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2019)》构建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引导和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评选出的2019年度生态文明建设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

此次为期两天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深入讨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绿色发展、林草改革发展、生态文明数字平台建设等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热点问题。

据悉,下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明年将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

4位市(区)长共论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也是生态带文化带

11月17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市长热点对话举行。图为对话现场。(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蔡俊 摄)

11月17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闭幕。图为闭幕式后,与会嘉宾在丹江口环库绿道碧水连天实地考察。(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蔡俊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湖北省十堰市、江西省南昌市、北京市密云区、山东省济宁市,四座散落在天南地北的城市,因水结缘。11月17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四个城市的市(区)长们围坐一起,对话“守初心 担使命 共抓长江大保护”。

修复生态 做好山水文章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直接影响汉江中下游生态。地处汉江边上的十堰,也应该牢记共抓长江大保护的使命。”十堰市市长陈新武的一番话,让人豁然。

十堰市郧阳区汉江边上,昔日的一片荒山,经过多年治理修复,变身为一个4000亩的生态大公园;出台地方法规,将全市35%的国土面积纳入红线保护范围,市区大批山体得到保护;率先推出河长制,实施党政同责,请第三方独立考核;经过多年治理,汉江实现出境水质比入境水质还好。陈新武带来的宣传短片,让人对当地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果刮目相看。

如何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如何铁腕治污,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与会的南昌市副市长李松殿、密云区副区长朱锡才、济宁市市长石光亮,在回答前,都是先请观众看短片,一来引人入胜,二来宣传推介。

孔子故里济宁,文化底蕴深厚。前些年,为发展经济,采煤造成的塌陷区达73.6万亩。如今,在长江大保护理念指引下,当地投入32.5亿元,治理塌陷区31.1万亩,建成人工湿地16个30万亩;投资11亿元,修复山体5万亩,绿化荒山13万亩。兴建了26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98.5%。

现在的济宁,经常光顾的鸟儿有200多种。石光亮说,做好山水文章,济宁才刚刚开始。

作为接旗者,南昌市明年将承办第十届年会。李松殿介绍共抓长江大保护经验:全要素共抓、精准化共抓、跨区域共抓。在跨区域共抓方面,与武汉市达成武汉共识,与长沙市一起公布了长沙宣言,建立了共同推进、联防联控、生态共享的机制。

铁腕治水 确保清水北送

一江清水送北方,说来容易做到难。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在地十堰的付出与不易:累计投资220多亿元,整治590多个排污口、兴建了13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关停了560多家规上企业,其中包括苦心培育多年的102家黄姜加工企业,拒批有重大环保风险的160多个项目,拆除18万口网箱,移民安置18.2万人。

千里之外的济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虽说调水量远不如十堰,但投入一点也不少。石光亮介绍,累计投资300亿元,关停了2000多家污染企业,清理围网养殖23万亩。

甘甜的南水北送,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受水区人民,从此告别苦咸水,大面积改用甘甜的南水。作为受益者,朱锡才起身鞠躬,代表首都受水区人民表示感谢。

朱锡才介绍,自2015年9月密云水库接纳南水后,这座北京市战备水库的库容,从10亿立方米增至26亿立方米,当地地下水位回升6米,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物种由过去的190多种增加到300多种。为了表达对水源地的敬意,该区还与十堰市竹溪县建立协作关系。

珍惜南水,密云区在全国率先推行区域性水务综合执法新机制,在密云水库155米高程围网,实行全封闭管理,面积达273平方公里,对垃圾全部集中处理,建立了全方位系统化的保水机制。

南水滋润了北方,也促使南方人民更新用水观念。济宁市兴建7座中水拦蓄工程,可拦蓄6000万立方米的水,全市主要火电厂年使用中水(达到一定标准的再生水)3000万吨,其中华能济宁电厂日用中水3万吨,占日用水量的90%。

十堰市将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从普通的一级A提高到地表水四类,确保城区的神定河、泗河等5条河水质持续转好,目前有3条河水质稳定在二、三类,泗河逆转至四类,神定河四至五类。

长江经济带也是长江生态带、长江文化带

十堰市有6个县是深度贫困县,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压力巨大。陈新武十分坦诚。

作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十堰在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去年传统的汽车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如今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产能达到30万辆;生态旅游业达到6500万人次,产值587亿元,向千亿产业进发;武当道茶、香菇木耳等生态农业面积达600万亩;水电、新能源装机达368万千瓦,绿色动能满满。

密云区关停了5大矿企,依托中关村建立中关村密云园区,发展生物科技、饮料加工,举办红酒节,带动都市观光农业、旅游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搭建绿色平台,构建绿色制度体系。李松殿介绍,南昌市正着力改变同质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破坏环境,推行差异化考核,强化刚性约束问责机制。

共抓长江大保护,是千年大计,不能一蹴而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表示,“两山”理论要辩证地看。保护修复好生态,是绿色发展的前提;要强化系统治理,形成共抓的平台;要给新动能腾出空间,为下一代发展留空间;存量产业绿色化是重大任务。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天义,有多过年从政经历,他认为,长江经济带,也是长江生态带、长江文化带,共抓长江大保护,既要保证带长,更要保证辐射带动的带宽,要深挖其中的历史文化,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避免“九龙治水”。

专家声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总规划师张义丰——

美丽的中国必然有美丽的城市,美丽城市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体现在健康养生,体现在多元活力的共生城市,体现在真山真水,原汁原味,体现在人地的和谐,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至高境界,十堰完美诠释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约翰·萨卡拉——

对设计者而言,生态文明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地区,城市可以从乡村振兴中受益良多。从基层活动角度来看,中国在生态文明设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重视乡村的健康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震——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柱,生态是关键,文化是根本。在乡村振兴上,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农业遗产等,实现传统生态文化与乡村的全面振兴。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王琦——

我国危废处置面临的问题,有危废处置能力区域不平衡、产能利用率低、危废行业监管难等,必须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处置能力和防范能力,出台相应的危废规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整理)

5G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添手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一艘船驶入水源保护区时,摄像头捕捉到的影像通过系统秒传到后台,经纬度、时间、船只信息等相关信息与平台中储藏的数据比对计算,如果发现是非法进入,则自动触发预警,并报给监管人员,整个监控反应过程最快可达秒级。

11月16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现场,华为展示的数字化平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案例,引来与会者围观。

顶端是太阳能收集板,负责电力供应;太阳能板的旁边是智能摄像头和数据采集器;下面是信号发送器,这套形似路灯的设备,可将采集到的环保数据,自动传送到后台。年会上,华为技术人员现场演示着其研发的这台数字化系统,在生态建设中的神奇功用。

据介绍,该系统借助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和大数据算法识别、分析信息,作出判断,并自动反馈预警。而在过去,往往需要人工识别对比,耗时长,也不够准确。该技术已应用于苏州和泰州的水体保护。

在这套系统展台旁边的会议室里,一场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上激荡着智慧。

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陈存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苏春雨、华为中国区数字政府总裁刘正宝,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数字平台建设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探讨碰撞。在他们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大体系,不只是简单的环境保护,需多方系统统筹,用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推进、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大势所趋。

华为中国区数字政府总裁刘正宝介绍,数字化平台可统筹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空间、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各种预警体系。包含大数据、视频云、融合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数字平台,可汇集各方数据,既能避免重复建设,又能通过协同整合海量信息,更全面准确地综合研判和指挥调度。

生态建设方面,刘正宝说,5G将催生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比如,海量连接的智慧监测网络,把固定环境监测激光雷达摄像机、无人机、车载移动、5G终端等都串联起来,让环境监测反应更及时,现场传输画面更清晰,海量数据处理更快速。人工智能在水质识别、漂浮物识别、空气质量预测、野外动物声音识别方面会更精准;人工智能+遥感技术,能大大提升影像大数据挖掘效率;人工智能+生产更能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2019》发布

西部生态文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汉泽)11月17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闭幕式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发布了《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刘青松介绍,这是继2017年之后该会第二次发布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旨在通过对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和评估,找到优势与不足,探索发展规律和路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决策依据,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及12个省市区情况的评估和分析,并针对西部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同时,《报告》以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六大领域为评价重点,提供了工业资源、节约大气、水环境质量、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22项指标数据。

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在生态文化领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生态经济领域差距明显。

《报告》还剖析了8个西部典型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案例,总结了它们在抓好主体功能区定位、有序推进城镇化、加速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发展中取得的经验。据透露,《报告》对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对口帮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生态文明亟须法律护航

专家: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法》时机成熟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熹)11月16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以法护航·生态法治”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法》时机已经成熟,呼吁相关部门加快立法进程。

“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硬条件。”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说,《生态文明促进法》不是环境保护法,因为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还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如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侯佳儒也有共同的认识。他理解的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文明观,也应是一种战略观、法律观。作为一种法律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整个法律体系进行“质”的变革,需要优化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协调、进行体系重构,需要一部生态文明促进法。

如何立法?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认为,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他说:“党内法规具有补充、促进、引领、转化、保障五大作用,应是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庆瑞认为,《生态文明促进法》应该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促进科学与发展和维护环境权益为目标的多层次相关法律规范的有机统一整体。

丰硕成果获赞誉 智慧碰撞开新篇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反响热烈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汉泽)11月16日至17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成功举办,嘉宾们参观展览、查阅资料、分会场讨论、实地考察,活动紧凑、丰富、精彩。从抓保护、建机制,到推动根本性绿色变革,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1000多名与会嘉宾中引起热烈反响。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监事长杨明森说,近年来,十堰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处于全省前列,说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是可以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十堰的特色,应该形成发展优势和品牌效应,使之成为全国的样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诚文表示,治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10多年来,湖北及十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够在十堰举办这次盛会既是对十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可,也对当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终点,需要我们不断开启新的篇章。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兆华认为,湖北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跨区域调水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迁移,实行生态补偿不仅是对这种生态价值转移的补偿,更是对地方环保事业的支持和促进,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价值。多年来,湖北和十堰没有等靠要的思想,主动作为,体现了责任和担当。

“建议十堰加强生态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生态质量提升。”中国环科院生态所总工程师韩永伟介绍,生态经济首先要优化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由偏重数量向高质量转变,创造良好的生态服务产品,满足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从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喝了4年多的汉江水,这是我第一次到十堰。”11月17日下午,在参加实地考察过程中,从北京来的嘉宾王明刚专门从丹江口水库灌起了一瓶水准备带回北京。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