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文旅

近百种戏曲离不开“襄阳腔”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6日08:50 来源: 湖北日报

十一月二十五日,滇剧《回家》在武昌洪山礼堂上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别鸣)除滇剧之外,“襄阳腔”还影响了哪些地方戏曲?11月25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戏曲界行家,原来襄阳腔对中国戏曲发展至关重要,影响了近100种戏曲类别。

专家介绍,最早在明代中晚期,产生于鄂西的西曲,入陕后变成土腔小调,而后又传回襄阳,在本地发展为楚调。明末清初,随着李自成“军戏”带来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在襄阳地区流传,当地楚调又与秦腔、越调、清戏等融合,逐步形成“襄阳腔”。当时湖北人称唱词为“皮”,“襄阳腔”因此又被称为“西皮”。《辞海》对“西皮”这样解释:“戏曲腔调。由清初传入湖北襄阳一带的秦腔,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用胡琴伴奏。也叫襄阳腔,今滇剧仍保留此称谓。”

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各城镇经济繁荣,商旅云集,会馆庙宇林立,戏楼遍布,汉调戏班、科班亦随之兴起,为汉调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剧曾依流行区域,划分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襄河路子以襄阳、樊城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钟祥等地,以洪兴班最著名。襄阳又是“襄阳调”即西皮腔的兴发之地。

中国戏曲历史上,“西皮”传到武汉与二黄糅合,从而诞生了汉剧;之后,汉剧进北京,与徽戏糅合,从而诞生了京剧。这就是说,在京剧和诸多剧种主要唱腔“皮黄腔”形成过程中,“襄阳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少了这个环节,“皮黄腔”发展的链条也许就会中断。

专家认为,在全国戏曲剧种中,数采用皮黄(西皮、二黄)声腔的剧种最多,京剧、汉剧等有40多个,高腔及昆腔各有30多个,梆子腔有近30个。而襄阳腔,在皮黄腔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深宇】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