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武汉:从中部医都迈向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07:49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余瑾毅通讯员陈莉

2009年,国家启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年时间,武汉医疗卫生家底不断增厚,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患者来汉就医。统计显示,2018年,武汉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数、出院人次数分别达到8579.7万、301.5万,比2009年分别增长92.69%、139.89%。该市正由“中部医都”向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迈进。

7亿元注入“医都”

在武汉,能听到全国各地口音的地方,除了机场和车站,还有各大医院。武汉正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从“区域级”到“国家级”,这一跨越足足十年。2009年,武汉就将“中部医都”建设纳入医改总框架,用5年时间将武汉建成技术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中部医都”。2013年,武汉市提出建设“国家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并创新性地出台了《武汉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规划》。这一横跨7年的文件中,扶持政策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

2013年,武汉拿出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专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等,且资金按每年10%的比例递增。截至2019年,武汉市级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亿元,为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费保障。

医疗实力辐射全国

在土地规划、人才、资金、重点专学科、建设规费减免等五大配套政策支持下,武汉收获了“四名”——名院、名专科、名诊疗中心和名医。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同济、协和、武大人民、武大中南、武大口腔医院入围全国百强。

在“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37个临床专科中,武汉地区的7家医院的妇产、耳鼻喉、口腔等22个重点专科进入全国前十,122个专科入选“国家重点专科”。

武汉市卫健委评审确定的武汉地区妇科、器官移植、心脏大血管外科、创伤、血液等31个专科(专病)诊疗中心,为创建国家级、省级区域性医疗中心奠定基础。

院士裘法祖、陈孝平、马丁,“国医大师”李今庸、梅国强……“人才强医”战略下,该市现拥有院士2名和各类国家级人才400余名。

“四名”使武汉医疗辐射能力逐渐增强,各诊疗中心收治的患者不限于华中地区,还包括海南、青海、黑龙江、河南等省份。

科研实力也登上全国“高地”。2017年起,武汉市增设重大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重大项目资助经费超过50万元。同济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30余项。2016年协和成为中南地区唯一一家牵头主持三项千万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临床医疗机构。

三级医院遍布三镇

光谷地区曾被人称作武汉的“医疗洼地”,可近年来,随着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省妇幼保健院光谷分院等建成,光谷俨然成为“医疗高地”。

冲刺“国家级”,武汉不断优化医疗布局。后湖、四新、白沙洲等居民集聚区和新城区,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武汉市中医医院四新院区、江城亚洲医院、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等相继投用。目前,三级医院已覆盖至武汉各区,每个新城区至少建成或在建了一家高标准三级医院。

2017年冬流感爆发,儿科资源紧张的矛盾凸显,就在数月后,武汉儿童医院妇幼综合业务楼就建成投用,儿童“看病难”大为缓解。

这得益于《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在规划引领下,妇产、儿童、精神等“紧缺型”专科医院建设提速,武汉市精卫中心重症病房楼、武汉经济开发区儿童医院等近10家“紧缺型”专科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启动建设。

民营医院曾不受信任,可武汉市大力支持社会办医,涌现出如武汉亚心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等一批规模和技术享誉全国的民营医院。截至目前,该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和床位数分别增加到3256家和2.2万张,分别占该市总量的53.6%、24.2%。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