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武汉市新增减税降费428亿元 新登记市场主体21.8万户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8日07:36 来源: 长江日报

地铁蔡甸线开通试运营,吸引了沿线众多市民前往乘坐体验

华星光电展示的OLED静态内折显示屏

军运会帆船项目在东湖水域举行

2019年9月,新建的汉阳区西大街小学国博校区投入使用

武汉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唱念做打显真功,武汉百余名“小戏骨”登台唱大戏,振兴戏曲“大码头”

长江存储生产的第二代64层三维闪存晶圆,首次亮相光博会

2019年11月3日,武汉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迎来首个盾构区间贯通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武汉财税部门置身减税降费、保障民生、防范风险的宏观背景,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财税政策,依法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武汉财税工作卓有成效。2019年,落实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428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912亿元,剔除减税降费缓税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64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民生支出1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2.1%。

“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

政府账本

折射民生之治

“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2019年,市财政部门组织市直部门单位,积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三公”经费,严格控制日常开支,市直部门一般性支出压减10.8%,部门项目支出压减18.5%。严格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全面清理收回低效无效资金,市直部门累计压减和收回存量资金47.2亿元,统筹用于保障民生及重点项目。

2019年,全市民生支出16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比2018年增长14.9%。一降一增中,体现我市对民生支出的有力倾斜,市直部门单位大力落实“让人民过好日子”的坚定思想,突出财政的公共性、普惠性、可持续性。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安居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9年,市财政投入221亿元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我市居民养老金、城乡低保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支持新建养老服务设施634处,全面实施高龄老人津贴和特困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补贴,惠及28万名老人;做好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保供稳价,向20万名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用好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向3302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扶持创业3.6万人。

去年,市财政投入92亿元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5所,支持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6所,提升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实行中职在籍学生免学费,建成10个特色品牌专业教学资源基地;支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落实各类助学政策,资助困难学生18.88万人次。

市财政投入37亿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开展公益文化活动3100场次。支持文旅融合,打造“赏花游”“知音号”,振兴戏曲“大码头”,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支持世界大健康博览会、集邮展览、飞行者大会等重大文体活动举办。

推进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落实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补贴政策,向1万多户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同时,我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示范期3年,每年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8亿元。

去年,市财政投入54亿元提升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水平。完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增强大病保险保障能力;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能力;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力度,对公立医院新增儿科床位给予补助,在公共场所配置除颤仪170台、建设母婴设施450处,免费开展适龄妇女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诊断、“两癌”筛查。

健全精准扶贫保障机制,市财政投入资金23亿元,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精准扶贫政策。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力度;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和危房改造,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压实扶贫资金筹集、分配、监管责任,建立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积极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20年,将牢牢坚持“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兜底线、保重点,努力让市民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帮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教育资源优质扩容,提升公共文化保障水平;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力度。

财政收入“减法”换企业效益“加法”

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我市减税降费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减税降费428亿元,但民生支出反而较往年增长14.9%。一减一增,切实增加企业和个人所得,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2019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8万户,增长14%;其中新登记企业12万户,增长22.2%。

财政收入的“减法”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效益做“加法”。去年,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一手抓优化营商环境,一手抓财政政策调控,努力助推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去年,市财政部门从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到系列财政奖补方式支持,促进我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级集中采购电子交易平台建成,实现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评标等全流程电子化,政府采购实现“零跑腿”、信息透明公开。在全国率先实施取消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政策,42家采购代理机构和单位清退投标保证金1707万元,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对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支持力度,2019年中小微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份额占全市政府采购总规模的比重达到87%。将我市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规模壮大到5亿元,累计帮助357家企业获得续贷融资63.04亿元。

采取“基金+基地”运作模式,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市级财政投入达132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形成646亿元产业基金总规模,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落实传统产业技改等补贴政策,对21个智能化技改示范项目给予奖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机制,对新认定的922户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完善服务业政策扶持体系,支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2020年

发展是第一要务。2020年,将继续以服务企业发展、推进产业升级为重要任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1至2个5000亿级新兴支柱产业。助推“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实施,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继续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用好扶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力度,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统筹财力办大事

塑造“国际范”大武汉

2019年,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将军运会筹备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根据城市发展功能布局要求,结合年度城建计划实施,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精打细算,注重各类资金和现有资源统筹整合,促进节俭办赛。严格军运会经费预算控制,制定军运会公务开支、政府采购等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确保军运会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去年,市财政投入273亿元支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支持轨道交通2号线南延线、蔡甸线、8号线三期开通运营;城市四环线、汉江大道、江汉七桥等重大路桥项目实施;整治修复提升道路,建成80条微循环道路和10个公交场站。完善轨道交通、公交成本规制与补贴机制,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

同时,投入117亿元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支持北湖港污水泵站、重点区域排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建设维护,推进“三湖三河”水环境治理和机场河等污染水体整治。支持钢铁、化工等开展清洁能源改造,落实新能源汽车应用补贴政策,促进大气污染防治。

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支持城区植大树1.7万株,植树造林2.8万亩,建设各类公园45个,新增绿道303公里。

2020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财税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财政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切实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全面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兜牢民生底线的压舱石,为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贡献“财税力量”。

夯实“底线思维”坚持“提质增效”

蹄疾步稳

深化财税管理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019年,我市财政管理改革成效显著,公共财政效能不断提升,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过去的一年,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建立预算事前评估机制,对市直部门500个项目和37个专项资金开展绩效目标规范性审核。对38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98亿元,将评价结果同预算编制相结合。制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教育卫生、科技、城建5类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强化全过程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预决算、绩效管理、政府债务等财政信息公开,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我市政府财政透明度在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居前十。建立财政财务一体化应用平台,市直388家部门单位上线运行。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电子票据管理,提高票据监管及便民服务水平。统一市直单位财务报销流程,规范公务支出管理。开展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和惠民资金等42项专项检查,查处纠正违规资金5.75亿元。

去年,市财政部门充分听取代表委员的建议、意见,认真办理134件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改进财政财务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贯彻落实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制度要求,在清查资产、统一口径、摸清底数基础上,编制完成《2018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2018年度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严格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夯实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行支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推进支农资金循环使用,着力提升财政支农政策引导效应和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严格债务预算约束和限额管理,规范举债融资行为,2019年全市和市本级政府债务余额均控制在省核定下达的限额以内,债务风险平稳可控。创新债券发行品种,成功发行轨道交通、医疗卫生等8批次专项债券,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项目建设。出台《关于政府违规举债融资问题线索移送处置的办法(试行)》,加强风险监控。

大力推进开发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市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项目共65个,计划总投资2693亿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汉江湾生态综合治理、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2020年

2020年,将紧紧围绕推进城市精细化、集约化、智慧化发展,支持轨道交通、城乡道路、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等建设,促进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支持大气污染源、水环境、重点污染地块治理管控修复和垃圾分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四环线生态带、长江绿道示范带、长江两岸造林等绿化工程,促进城市绿化美化。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龚劼通讯员黄志敏

【责任编辑:袁君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