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德在自家餐馆门前写下了2020新梦想:“上岸了!转产了!希望我的橘子生意越做越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扫码看本条 新闻视频报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璐通讯员周燕琼
1月2日上午,宜都高坝洲镇湾市村,61岁的杨顺德在自家柑橘地里修剪枝叶,一辈子和鱼打交道的他,已上岸开始新生活。
皮夹克、黑西裤、休闲鞋,眼前的杨顺德已没有了渔民模样。
提起曾经的渔民生活,他感叹:“太辛苦了!”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从小在船上长大,12岁跟着父亲在长江打鱼,成家后也以捕鱼为生。”多年来,杨顺德和妻子邹祖梅,日晒雨淋,穿行风浪之间。
不过,辛苦换来丰厚回报。上世纪80年代,渔民迎来“黄金十年”。杨顺德回忆,当时长江水清鱼肥,一网拉上来,整张网上都挂满白花花的鱼。
“鱼好打,也好卖。旺季时,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元,运气好时,一个月甚至能挣上万元。”杨顺德说。
然而,“黄金岁月”并不长久。2000年后,杨顺德发现,长江水质越来越差,鱼也越来越少。
为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2003年,国家开始在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每年从4月1日到6月30日,为期3个月。
长江禁渔期,杨顺德开始为今后生活发愁。“毕竟捕鱼是家中主要收入来源,禁渔的3个月恰恰是捕捞旺季。政策对生态保护是好事,但对渔民来说,水中讨生活越来越难。”
于是,在禁渔期的3个月里,杨顺德找了一份新差事——为一家研究长江生态的科研机构开船。随着与科研人员的接触,他也意识到,渔民迟早要退渔上岸。
“是时候找新路了。”杨顺德考虑转型,高坝洲镇是宜都有名的柑橘小镇,2004年9月下旬,他学着收购柑橘,一季挣了3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杨顺德,每年9月收一季柑橘,禁渔期开船,其他时间依然在长江里捕鱼,但不断枯竭的渔业资源让他收入锐减。
2016年,国家将禁捕时长从3个月延长为4个月。杨顺德也渐渐将主业转移到收购柑橘上。
随着长江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长江宜昌段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全长约60公里,从2018年1月1日起在湖北率先实行常年禁捕。
杨顺德捕鱼的江段,正好属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2018年,当了40多年渔民的杨顺德完全上岸,尽管有不舍,但他深知:“再捕下去,子孙后代将无鱼可捕。”
如今,杨顺德是村里的柑橘营销大户,收购的柑橘销往全国各地,2019年仅销售柑橘收入超5万元。
同时,他还享受到渔民退捕补偿政策。儿子操持着一个农村红白喜事厨师班,生意越来越红火。
转产上岸后的杨顺德,经常会到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江边走走,时常感慨日渐漂亮的长江岸线。
站在长江边,谈起2020年的新梦想,杨顺德笑着说:“希望我的柑橘生意越来越旺,希望家乡的这片水变得更好。”
代表委员点评
禁捕是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具体举措,也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关键之举。今年1月1日开始,长江将实施长达10年的禁渔计划,政府也积极制定具体退捕政策。随着长江全面禁渔、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长江大保护举措协同发力,长江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好。
——省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葛继稳
保护长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福祉当代,惠及子孙。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努力,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支持。
——省人大代表、宜昌市环保监测站站长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