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现场。(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三农工作成效决定全面小康成色,越是接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越要坚持三农地位不动摇,越要抓实三农工作不放松——
打好三大攻坚战
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道关口
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尽锐出战、决战决胜。集中精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及时做好返贫、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严把贫困退出关,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建立减少相对贫困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脱绝对贫困只是第一步,要斗志不降、力度不减,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帮助贫困群众摘了穷帽再拔穷根,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聚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双十”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落实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全面禁捕,持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抓好河道采砂管理、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深化河湖长制,基本消除劣五类国控断面。
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抓好“三江”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大别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长江新城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全面清退法人网络借贷机构。有序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积极防范化解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网络安全、养老保险支付等方面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释放乡村动能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县域经济活力。支持县域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加快建成一批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魅力文旅名县。用好100亿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100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债券。加快打造100个重点产业集群。推动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做优做强。加快发展重点镇、口子镇、特色小镇。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跨省交流协作,拓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重点事项,支持市州参与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民族地区、困难地区支持力度。推动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完善武汉积分落户政策,其它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加快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
解决好乡村民生工作中的“急愁盼”
优先优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基本消除“大班额”,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稳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规模。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系统推进教育减负,促进校长潜心办学、教师静心教书、学生专心学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动县域医共体提质增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实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15元。全面实行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村医保障工程。推进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收统支,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养育等保障标准。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全面实施农村福利院“平安工程”“冬暖工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入开展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加快“雪亮工程”“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纵深掘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夯实稳增长基础
“农”字做贡献
做强做实涉农有效投资。根本解决公路运输体系不优问题,打好“提质、增密、互通”三个硬仗,确保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三年内达到85%。开展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根本解决“水袋子”“旱包子”问题,实施抗旱补短板四大工程,加快建设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引江补汉、“一江三河”、引隆补水等重点项目。
增强农村消费拉动力。大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拓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新兴消费。大力实施“荆楚优品”工程,推动湖北名优特产进商圈、进超市、进展会、进电商。加快楚菜创新发展。
千方百计稳定乡村就业。深入实施“我选湖北”、就业提升、返乡创业和青年见习四项计划。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保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开展更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培育10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
乡村振兴
“三驾马车”齐奔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建设高标准农田340万亩,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稳步发展“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湖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持续开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打通科技成果下乡“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稳定农民工就业,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落实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六有”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启动实施《乡村振兴考核办法》。
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省农信联社改革试点。组建省农垦集团。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制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年度计划,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加快推进10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000个整治村和1250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全面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升级“四好农村路”,加快宽带进村、快递进村。对4类重点对象新增危房及时改造。强化乡村治理,弘扬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