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彭小萍 李婷 黄璐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平静。
封闭式管理,“非必要不出门”,坚决果断切断病毒传染源,才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医院前方,白衣天使争分夺秒与病毒搏斗,可歌可泣;家庭后方,每个人“做好自己”,不添感染增量,同样是无声的战场。
公民二字,“民”字前,是个“公”字。
群防群治,每一个普通公民,每一个普通家庭,都可以为疫情防控大局、为“公”、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小苹果”踮脚探看外面的世界——
“宅”住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6岁小男孩,站上板凳,踮起脚,透过“猫眼”,悄悄探看门外的世界。
微信朋友圈里,一张题为“坚守”的图片,打动人心。
男孩小名“小苹果”。那是2月3日,他在位于武汉市楚天都市雅园小区的家中12天没出门了,很想出去看看。
“疫情严重,呆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护。”爸爸妈妈告诉“小苹果”。懂事的他没有哭闹,于是有了以上一幕,被爷爷拍了下来。
疫情防控是一场攻坚战。
特殊时期,不串门,不聚餐,“宅”在家里,就是普通百姓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
“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取消了父亲的寿宴!”2月8日,省交通运输厅随岳高速管理处职工郑玉梅这样说。
1月30日是郑玉梅父亲70岁生日,全家人早早就计划为他“热闹热闹”。
但春节前,我省全面进入抗击疫情的应急状态。
一周后的寿宴还办不办?一家人意见不一。
“少出门、不聚会,战胜疫情就会更快一些!”郑玉梅在手机上搜索各类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让上初中的侄女一条条朗读。终于,全家人达成一致。
“为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父亲大寿宴席决定改期。”郑玉梅将这条短信逐一发送给亲友们后,长吁一口气。
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不去不去,我哪里都不去。”1月20日起,65岁的宜昌市民李菊莲拒绝了所有亲属朋友邀请,一家人自我隔离。
原来,1月18日,李菊莲和女儿、女婿、外孙结束在黑龙江的旅游返程,在武汉住一晚后乘火车回宜昌,一路都没戴口罩。刚到家,她就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电话,追问有无发烧情况,才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在蔓延。
此后,除了女婿每3天戴口罩下楼买一次菜,全家人未出门。
李菊莲每天在微信群里,向旅行团团友报告一家人的身体情况。她说:“不能到一线为抗疫分忧,但至少可以做到不给社会添堵,把自己守住、管住。”
“病床读书人的平静让我震撼”——
不焦虑不恐慌,为抗疫输送正能量
身边,环境嘈杂。病床上,一名青年患者戴着口罩认真读书,神情专注。
2月5日,汉口一家医院收治一批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现场拍下这一幕。
“这位病床读书人的平静,让我深深震撼。”在网上看到这幅图片,刘晓说。
疫情来袭,与其焦虑恐慌,不如从容理性面对。
刘晓,武汉地产集团员工,进入特殊时期,她和儿子约定每天一小时的“亲子阅读”。
5日晚,她看《追风筝的人》,一旁的儿子读《夏洛的网》。
这段日子,她和孩子过得很充实,还一起参加省图书馆组织的“武汉加油”线上诗歌朗诵会。“朗诵的第一首诗就是毛泽东的《长征》,为武汉加油,也是为自己打气!”
36岁的刘晓,还有另一个身份——“山东人在武汉”QQ群和微信群管理员。
群里,大家高度关注疫情防控进展,也有极少数人因为内心焦虑,释放负面情绪。刘晓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及时发布群公告,呼吁朋友们不信谣、不传谣。
刘晓是党员。她说:“我虽然不在防控一线,但努力使亲友情绪稳定、坚定信心,也是一种责任。”
身体健康,也要心理健康。
56岁的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学专家何放勋,有多年临床心理治疗经验,在家也没闲着。
何放勋通过微信、QQ和电话提供心理咨询,还在QQ直播做了一场讲座,为不少市民答疑解惑。
“把注意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他建议大家做好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从官方渠道获取疫情资讯,以积极心态看待疫情防控。
在宜昌市夷陵区,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陈新峤在家成立疫情防疫线上志愿队——“夷陵正能量”。
网络空间里,各类信息满天飞,如何帮助身边群众及时了解更多权威可靠信息?
陈新峤搜集国家卫健委等专业部门网站内容,整合成《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常识“学”与“做”》《居家心理缓压秘籍》等在网上发布,招募148名志愿者群发群转,点击量达50余万人次。
正能量,温暖人心。
“太阳出来了,阳光是那么诱人,我多想出去走走啊!但看到医生穿防护服躺在医院地上休息的图片,看到医生为节省防护服穿尿不湿坚守病房的报道,我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上海游的愿望没实现,每天旅游线路“从房间到客厅到卫生间到阳台到厨房”,10岁的武汉小学生付傲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雾霾,终将散去。
孩子们尽情拥抱阳光的那一天,不会太久。
“小伍在楼上喊爸爸加油”——
心态乐观,必会春暖花开
“这个病并不可怕,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我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
一段元气满满的视频,在网上火了。
自拍视频的是沙洋县公安局副局长曾鸿山,从警30余年的公安老兵,工作中感染了新冠肺炎。
他的开朗乐观,激励着仍在一线奋战的战友们,也鼓舞了众多“围观”的居家网友。
“非常时期,身处其中,感慨很多。疫情下,那么多守护者、逆行者,凭的是一腔热血,身边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报道的默默坚守。给予我们力量的总是那些小事,无冕英雄恰是那些平凡人。”武汉市民向琳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段文字。
向琳的丈夫方泽民,是武汉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已有一个多月没回家。随着医护设施不断增加,他也随时准备冲上战斗“最前沿”。
家里两个孩子,大的8岁,小的才1岁多。
“你放心,我和父母把孩子照料得好好的,你要注意防护,保重身体。”电话和微信里,妻子总是不厌其烦地说。
“我会注意的,你把孩子照顾好就行。”丈夫总是这样回答,简简单单。
病毒阻隔了团聚,却阻隔不了亲情。
“您在外面工作时注意防范,我们也会好好待在家里,不给国家添麻烦,请您也一定要相信并记住,家人永远是您坚强的后盾……”
12岁的孝感女孩潘玥欣,给在外执勤一直未归的父亲、孝感市公安局孝南分局城南派出所副所长潘巍写了一封信。
潘巍的妻子一字一句把信念给他听,电话那头,从不落泪的铁汉,眼眶湿润了。
病毒阻隔了团聚,但阻隔不了信念传递。
“大伍抽空回家拿东西,小伍在楼上喊爸爸加油。”2月1日上午,石首市民史梦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
“大伍”,她的丈夫,石首市笔架山派出所所长伍行权。1月26日起,他便带领全所民警战斗在疫控第一线,吃住在前方。
“小伍”,她的儿子,湖北警官学院大二学生伍立轩。尽管老实“宅”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向防控一线,他每天扳着指头数日子,渴望能上一线。
忙碌的伍行权,直到深夜才看到妻子这条信息,他回复道:“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夜深了,街道空空荡荡。
眺望窗外,史梦云不知道丈夫此刻正在哪个防控点忙碌,但她知道他为了什么。
家,永远是战士们最温暖的港湾。
人人守责,人人尽责,共同守护家园,必将迎来春暖花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