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提高产业成色 稳定长期收入 团风疫后扶贫亮新招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5日09:49 来源: 湖北日报

在贾庙乡仁家冲村扶贫车间,贫困户方多香正在缝制隔离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兵 柯利华 通讯员 赵林武 肖超

去年4月,团风获批退出贫困县。该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1.68%降至0.13%,九成以上贫困人口靠外出务工和本地产业实现脱贫。

尽管摘了帽,县扶贫办主任张松林仍不敢松懈,“受疫情影响,今年外出务工遇到困难,本地扶贫产业还比较弱,刚脱贫的乡亲们会不会返贫?”

疫情缓解以来,该县聚焦提高扶贫产业成色,追求长期的稳定收入,全力夯实疫后脱贫攻坚底盘。

跟着市场选项目

“你看,茶苗长得多好!”5月3日,在杜皮乡洪岗村,荒山坡地变成一块块整齐的梯田,村民们正忙着给移栽不久的茶苗浇水。

茶种品种叫黄大茶,主产地在安徽西部。“它叶大梗长,经过半发酵制作,茶汤鹅黄,能降压减肥助消化。”农鑫黄大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钟晓宏说,两到三年后进入丰产期,农户每亩鲜叶收入预计在3000元左右。

湖北能否种好安徽茶?钟晓宏此前到黄大茶种植之乡——安徽金寨县油坊店乡转了一圈,认为可行,“两地同处大别山南麓,纬度、海拔、气候均相似。”他带领村民说干就干,割草机、挖机、推土机、旋耕机一起出动,今年以来已种植570亩。

洪岗村有21户贫困户用撂荒的山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种植、管理,乡里提供垦荒、茶苗等补助资金。等到丰产期,入股贫困户每年可分成黄大茶产出的40%,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看好产业前景,贫困户钟世民今年没去武汉打工,在家种茶。“每天100元工钱,挣钱顾家两不误。”他说,前来务工的10多户村民,有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杜皮乡党委副书记熊建说,过去,扶贫产业偏向选择短平快项目,收入来得快但不稳定。该乡立足乡情,用发展眼光确定“主导产业”,指导全乡19个村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户入社种植黄大茶,并引进一家安徽茶叶公司负责技术、收购和加工,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生产,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入股,都可分享产业链收益。

目前,杜皮乡已种下3500亩黄大茶,目标是2021年达到1万亩,相当于户均2亩茶。

请回能人挑大梁

工厂老板回乡种田,是疫后发生的新鲜事。

疫情期间,在苏州办电子厂的陶志东被困在老家上巴河镇。“镇村干部几度上门,劝我在家发展种植业,带领村民致富。”他与妻子商量后,将工厂交给亲戚打理,在曹家岗村流转900亩地种瓜蒌。

5月6日,在曹家岗村的田野上,几面写有“冬歌种植”的红旗迎风招展,近百名戴着口罩的农民各蹲一垄地,填肥、种苗、覆土。“这批10万株瓜蒌苗,要抢在5月20日前全部下种。”陶志东说,基地已与安徽一家公司签订保收协议,瓜蒌当年便有收益,第二年进入丰产期,经济效益每亩1500元。

在瓜蒌基地务工的贫困户齐辉,掰着指头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算收入:5亩地流转给基地,每年有2000元流转费;在基地务工每天70元工钱,一年有2万多元。他是曹家岗村4组人,一家6口因病致贫,“以前在山西、河南等地打零工,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好找事。”

陶志东坦言,对农业自己是外行,但被巴河镇扶持种养业的各种政策打动。镇里向上争取315万元项目资金,负责瓜蒌基地的水、电、路、沟渠、滴灌设施、瓜蒌架子等,陶志东投入3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种苗、人工等支出。

“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巴河镇党委书记何耀清说,留守农村的群众大多上了年纪,生产模式小打小闹,不能从根本上脱贫。必须通过更多政策支持,吸引有实力的能人回乡,把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并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创新模式扩就业

裁剪、缝制、打包……贾庙乡仁家冲村扶贫车间,30多台电动缝纫机一溜排开,“咔咔咔”声此起彼伏,这里每天出产7000多套无纺布隔离衣,运到武汉、仙桃等地,再销往国外市场。

“最近订单多,我不能拖后腿。”正在打包隔离衣的贫困户方志来引人注目,动作麻利。66岁的方志来一家五口,住在距扶贫车间不到500米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靠务农获得微薄收入。3月18日,扶贫车间开工,村里推荐他和女儿方多香、外甥女魏娟来上班。他身有残疾,车间安排做勤杂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方多香、魏娟经过一周培训,每天能缝制200多套隔离衣,每月收入3000多元。

扶贫车间老板徐小弟介绍,去年底,乡政府建好水、电、路、厂房等设施,租赁给企业,目前带动35人就业,贫困户有17人。

贾庙乡党委书记吴静介绍,过去扶贫产业集中在种养加工,抗风险能力普遍不足,而大中型企业集中在园区,无法进农村。该乡提供生产场地,用优惠政策吸引小微企业,将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乡村,建立扶贫车间,吸纳外出有困难或不愿外出的农民群众优先就业。

“车间面积500平方米,电动缝纫机摆放有限,不敢多接订单。”徐小弟说,他正与乡里沟通,准备再布点一两个扶贫车间。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