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建言为湖北疫后重振培育新动能 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2日07:37 来源: 湖北日报

九省通衢的武汉,正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诸多有利条件。

以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杨松为第一提案人的《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联名提案,呼吁国家支持武汉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或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在湖北转化科技成果等。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郭跃进、舒红兵、王焰新、何建华、张文彤、袁志明为联名提案人。

发展潜力大、韧劲强,武汉优势突出

“把武汉建设成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湖北乃至全国都具有战略意义。”郭跃进委员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武汉完全符合区域有基础、布局不重复、地方很积极这三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原则。”郭跃进委员指出,湖北、武汉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经济发展潜力大、空间广、韧劲强、后劲足。

区域有基础。武汉科教优势明显,综合实力位居我国中西部省市前列,拥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84所,两院院士76人,建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

布局不重复。目前,国家在中部地区还没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

湖北很积极。已出台相关意见,成立省科技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相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郭跃进表示,湖北、武汉正在挖掘整合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和潜力,尽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建促创,以创保建”,湖北武汉正在积极努力。

何建华委员认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新一轮发展的根本之举,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是当前形势下的有力举措之一,期望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提升创新支撑能力,为湖北疫后重振培育新动能

“如何重振湖北武汉经济社会信心、走上快速发展之路,是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后,湖北及武汉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何建华委员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说。

何建华委员与其他委员讨论认为,武汉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如抓住机遇,大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促进“科、教、研、产”创新与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为此,委员们呼吁,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布局。

“我国第一个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于2009年建成后,对上海地区的科技发展尤其是张江药谷提供了强大支撑,也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石。”何建华委员认为,在武汉建设更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将为武汉地区科技创新和中国光谷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推力。

“湖北武汉区位、要素、科教、人才、产业等优势突出。”郭跃进委员认为,在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中心产生和释放巨大活力,有利于为湖北疫后重振培育新动能。

夯实人才与平台支撑,释放改革活力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保障。”王焰新委员认为,人才是湖北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王焰新委员说,湖北高校数量多,办学水平高,“双一流”建设高校就有7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武汉地区高校的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智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平台和人才的支撑。

“湖北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平台建设。”王焰新委员建议,以东湖高新区为龙头,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美丽湖北建设提供新方向、新选择。

委员们建议:加强或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强现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2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筹划在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新建双创示范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在湖北转化科技成果。

“国家应设立国家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一新的平台类型。”王焰新委员认为,武汉有基础,可以开展试点。

王焰新委员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建设为例说,加大这类平台建设,能够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同时,发展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将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活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辉)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