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消费扶贫、直播卖货,开春后积压的600多斤蜂产品一扫而空。5月25日,周家红终于舒了一口气,一大早又赶着出门,去养殖基地培训,指导村民们养殖中华小蜜蜂。
“别看蜂儿小,可是致富宝。”今年34岁的周家红曾是五峰长乐坪镇苏家河村金家塆的贫困户,如今已是当地小蜜蜂“专家”。
青岩绝壁上的特困村
“过去一说起我们金家塆,当地人直摇头。”回忆往昔的困苦,周家红的母亲李冬梅眉头紧蹙。
金家塆海拔1200多米,三面是层层青岩绝壁,没有路。金家塆成了苏家河村的“特困地区”——塆内8户村民,全都是贫困户。
“一滴汗水摔八瓣,一算收入,恨不得想哭。”年过六旬的李冬梅,过去长年守着5亩地,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生活过得紧巴巴的。“种菜能卖几个钱,但没有路,产再多也运不出去,变不成钱啊。”
李冬梅回忆,那时候周家红还在外读书。每年家里都种一亩多蔬菜。收获季,她和丈夫每天天亮就起床下田,中午开始用背篓往山下运。一背篓蔬菜有100多斤,下山要先翻过一道山梁,再穿过两公里多林间羊肠小道,全是爬坡上坎,走走歇歇需要两个小时,“越背越重,背两个来回天就黑了,还卖不了几个钱。”
要脱贫,先修路
“苏家河穷,穷在交通。”苏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兆前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里的山高、险、陡,全村被山围困。“缺资金、少机械,要修公路谈何容易。”全村1450人,超过四成是贫困户。
2015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刚进村,也犯了难:看劳动力,在家的都是老幼妇孺;看产业,“当家”的是粗放式的传统产业;看交通,散居山间的群众无路出行。
“再难,也得啃下‘硬骨头’!”干部们痛定思痛,誓斩交通穷根。当年,帮扶单位为苏家河村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全长2.5公里的苏罗公路开工建设。次年6月竣工通车,村民无不欢欣雀跃,纷纷送来自家特产和茶水感谢筑路工人。
打赢了“第一仗”,苏家河村更添干劲。这几年,多方筹措资金400多万元,硬化、新建、拓宽乡村道路70余公里,全村硬化公路里程是6年前的10倍。
通了公路谋出路
告别行路难,全村发展也摁下快进键。
通了公路谋出路。药材、养蜂、乡村旅游……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开始落户大山。免费培训,专家授课,一个个扶贫专家相继到来。
听说家乡的变化后,2016年,在外打工的周家红毅然返乡,参加县农业部门组织的养蜂技术培训。他刻苦钻研养蜂技术,年底实现纯收入5万元,当年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在当地农业部门支持下,周家红又组织成立养蜂农业合作社,对缺劳动力缺技术的贫困户实行代养、分红模式。全村先后有198户加入养蜂合作社,其中165户是贫困户,入社贫困户年平均增收8000元以上。金家塆的8户贫困户也靠养蜂脱了贫,过上“甜蜜”日子。
养蜂脱贫,是苏家河村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先富帮后富、销售包干、价格保底。”这些年,苏家河村通过构建“零风险”扶贫产业链,蔬菜、中蜂、中药材等产业覆盖全部贫困户。2018年,苏家河村整村脱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00元,
“昔日苏家河,无奈何!今日苏家河,真快乐!”如今的苏家河,正如村民“三句半”里唱的那样,乡村旅游日渐红火,山窝里多了许多新面孔,游客和村民的欢声笑语回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