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之基 高质量发展
6月28日,武汉市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会,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会议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需求作为治理方向,把人民的参与作为治理力量,把人民的满意作为治理成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要把城市视为生命体、有机体,秉持敬畏之心,补齐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品质品牌。
全会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能级。
编制全市“产业地图”
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 做好四篇文章
全会指出,武汉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下一步应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转变理念,加快稳链、补链、强链,加快转换新旧动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去”“育”“转”“控”四篇文章。
做好“去”“育”“转”“控”四篇文章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做好“去”的文章,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着力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搬迁改造、关停腾退,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彻底地“去”。
◎做好“育”的文章,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瞄准高端前沿,突破性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高端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做好“转”的文章,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服务、工程设计和建筑、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做好“控”的文章,编制全市“产业地图”,明确各区产业定位,推动特色产业统筹招商、集中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选择与武汉城市禀赋相匹配的产业,实现产业差异化健康发展。
■ 争创两个中心
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武汉有83所高校、120万在校大学生、71名院士,众多的高校院所、丰富的创新资源,是武汉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全会创新提出,要充分发挥院士领军作用,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要探索完善“大学+”发展模式,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 打造大通道构筑大平台开拓大市场
努力实现国际空运“一日达”、国际铁路运输“半月达”、远洋运输“一月达”
全会指出,要打造开放大通道,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构建中部陆海大通道,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长江航运中心、欧亚陆运节点城市,努力实现国际空运“一日达”、国际铁路运输“半月达”、远洋运输“一月达”。
构筑开放大平台,要突出联动,强化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联动发展,推动中法生态城与中德、中日、中印、中美国际产业园优势互补,把武汉打造成为推动中部优质产品走向世界的主要平台。
开拓海外大市场,要发挥武汉在工程设计建造、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优势,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借船出海”、各类企业“抱团出海”。
■ 打造一个金字招牌
打造“在武汉、我来办”服务金字招牌
全会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出新目标:要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城通办”为引领,探索“秒报、秒批、秒办”极简审批新模式,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打造“在武汉、我来办”服务金字招牌,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营造“类海外”生活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治理之本 高品质生活
坚持人民至上,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6月28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活便利、文化福利、生态红利。
打造宜居“三个圈”
15分钟生活圈 10分钟公共活动圈 12分钟文体圈
■ 三个千方百计
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千方百计兜住民生底线千方百计优化公共服务
“我们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全会指出,要千方百计稳住就业,把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兜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同时,要千方百计优化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均衡普惠、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以及12分钟文体圈,让城市更宜居。
■ 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打造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形成“两江三镇、六轴六楔、北峰南泽”的空间发展格局
全会指出,要切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武汉将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修为契机,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形成“两江三镇、六轴六楔、北峰南泽”的空间格局。
同时,全会强调要优化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塑造山灵水秀的城市风貌。打造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和东湖生态绿心,加快建设一批湖泊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构建一批通江、达湖、连山的绿色廊道,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
(长江日报记者王雪 郑汝可)
治理之根 高效能治理
6月28日,武汉市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会。会议提出,坚决把实施高效能治理贯穿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织密城市应急处置、公共卫生防护、基层社会治理、矛盾风险化解、城市精细管理“五张网”。
织密“五张网”
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
■ 织密城市应急处置网
争取国家在武汉建设应急物资储备调度中心
全会提出,织密城市应急处置网,要健全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管理体制和信息共享、协同高效的跨区域跨部门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抓好物资储备,健全多种储备方式协调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争取国家在武汉建设应急物资储备调度中心。
■ 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试行“公共卫生总师”“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
全会强调,在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的过程中,要创新推进疾病预防与治疗一体化机制建设,试行“公共卫生总师”“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防治一体化”的武汉经验。
强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推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建设,推进市、区院前急救中心建设,创新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
深入谋划医养产业发展,完善“医教研产养”协同创新生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生命健康创新发展示范试验区。
■ 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
让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就要在人员资金力量配备上做“加法”,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在优化管理服务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全会指出,要减轻社区工作负担,让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事。要充实基层力量,建好用好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要强化制度保障,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让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 织密矛盾风险化解网
开展“化积案、解民忧、促和谐”活动 不能把历史遗留问题再遗留给历史
全会强调,织密矛盾风险化解网,要深化网上群众工作部、电视问政、“微邻里”等平台整合改革,关口前移、强化预警,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强化首问负责制,要即诉即结,即诉即办,学会换位思考;要开展“化积案、解民忧、促和谐”活动,切实化解“疫后综合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定不能把历史遗留问题再遗留给历史。
■ 织密城市精细管理网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环境综合整治,擦亮城市“出入口”
全会指出,织密城市精细管理网,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布局、完善5G、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
要加快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重点交通枢纽周边环境,扎实开展城市深度保洁,擦亮城市“出入口”,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治理之要 高素质干部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一流的治理需要一流的队伍。6月28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着力培育“实干型” “攻坚型”“创新型”“团结型”“廉洁型”干部。
培育“五类干部”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
一流的治理需要一流的队伍
■ “实干型”干部
坚决克服“官本位”“官架子”“官油子”现象
全会指出,要坚持实干为荣的导向,教育引导干部面对任务不怕困难、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打折扣,坚决克服不拨不动的“算盘主义”。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教育引导干部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着力破解皮厚、空转、落实不力的问题,教育引导干部像钉钉子一样研究工作、落实工作,坚决克服“官本位”“官架子”“官油子”现象。
■ “攻坚型”干部
敢挑重担、闯关夺隘、攻城拔寨
全会强调,当前,我们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没有时间可等,没有捷径可走,时代呼唤敢挑重担、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李云龙式”干部。
要有舍我其谁的境界,时刻保持大战状态、弘扬大考作风,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斗争面前敢于亮剑,充分展现武汉保卫战中锤炼出来的英雄气概。
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越是艰险越向前,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啃最硬的“骨头”。
要有雷厉风行的干劲,拿出“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的劲头,做到反应快、推进快、落实快。
■ “创新型”干部
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条条框框
全会指出,今天的武汉,面临“既要又要还要”“两难三难多难”的复杂局面,破解难题必须要有改革的意识、创新的举措。因此,要解放思想,必须大胆突破条条框框,以创新的办法谋划治理工作、破解治理难题、打开治理新局。
要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培育一批行家里手,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推动创新。
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公开为干部澄清正名的长效机制,形成“干部为事业负责、组织为干部负责”的良好局面。
■ “团结型”干部
上下同心、齐心协力,让团结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全会强调,要把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必须上下同心、齐心协力,让团结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全市广大干部要有团结的意识、团结的胸怀、团结的品格,使同心同德、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廉洁型”干部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慎初、慎微、慎欲、慎友
全会指出,推进超大城市治理,干部自身要过硬。
要守住廉洁纪律红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慎初、慎微、慎欲、慎友。
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构建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相统一的管理体系,严在平时、管在平时。
要紧盯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从制度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长江日报记者王雪 郑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