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共青团中央统战部
《新时代·新西藏·新青年》专栏按语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5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大力支援、无私奉献和西藏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扎根边疆、建设家乡,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篇章。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西藏各族青年听从党的号召、响应时代召唤,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际行动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了青春力量。从今天起,我们开设“新时代·新西藏·新青年”专栏,集中展示西藏青年昂扬向上、拼搏进取的时代风貌,唱响雪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
初夏的日喀则市江孜县,云飘蓝天,树掩阡陌,一派宁静祥和。位于县城西南面约4公里的江热乡班觉伦布村,村民们有的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有的在溪水边悠闲的过着林卡。
而在200公里开外的山南市克松社区,漫步于社区林荫路上的“95后”青年希若江村,正在和奶奶洛桑曲珍、爷爷洛桑曲旦讲述着自己学习火车驾驶技术时的有趣故事。
班觉伦布村、克松社区,这是两个曾在新旧西藏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事件的地方。它们,一个见证过万恶的旧西藏社会制度,一个开启了西藏美好的新社会。
1
旧章:封建农奴制度暗无天日
班觉伦布村,61年前(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开始算起)这里曾是旧西藏有名的大贵族——帕拉家族的祖业庄园所在地。在旧西藏众多的贵族中,帕拉家族是仅次于达赖喇嘛家庭构成的“亚奚家族”,是西藏贵族中的五大“第本”家族。在帕拉家族300多年的兴衰历史中,曾先后有5人出任西藏地方政府的要职。
在经济上,帕拉家族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农奴。曾经有学者考证:“鼎盛时期的帕拉家族,除了拥有拉萨、曲水、山南等地的庄园和国外的大量财产外,仅在年楚河两岸江孜县、白朗县境内,就拥有37座庄园,12座牧场,计土地三万余亩,牛羊一万两千多头,役使着农奴三千余人。”
帕拉庄园只是帕拉家族当年37座庄园中的主庄园。这座别墅主体楼高三层,卧室里的金银玉器琳琅满目,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进口酒饮、精美餐具、珍贵裘皮服饰等应有尽有,生动再现了帕拉家族当年极尽奢华的生活情景。
LV皮包、欧米茄手表、万宝龙钢笔……看到这些,你或许以为是奢侈品展览,其实不然,这仅仅是帕拉家族的日常生活用品。
肥沃丰饶的土地只是供养农奴主们穷奢极欲的本钱,养尊处优的背后却是奴隶们流淌着的血和泪。
在帕拉庄园的正南面曾经是一处奴隶院。占地仅仅150平米的空间内却住着14户60多名奴隶,最大的房间不到15平方米,最小的仅有4平方米。
“犯错的农奴,轻则被农奴主用木柄捆两片生牛皮制成的刑具打耳光,一般打20-30下,或用皮鞭打屁股,一打就是100鞭。犯罪重的农奴除挨揍外,还会被农奴主关进地下仓库或柴火房,偷窃一类大罪则用木枷、铁链锁住全身。”回忆起封建农奴主的严刑酷法,上了年纪的班觉伦布村村民今天依然不寒而栗。
当年,班觉伦布村一带流行着一首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帕拉庄园农奴渴望解放的心声:
“地狱,残酷的地狱,
都说看不见它!
帕拉的黑暗深宅,
难道不是地狱吗?
整天地受奴役,
没有偷过懒,
到了晚上月亮出来时,
请让我们停止劳动吧!”
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只是极少数封建农奴主的天堂,而对占人口总数95%的西藏各阶层劳动人民来说,却是人间炼狱。
这个黑暗、腐朽、反动的社会制度,是该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社会要前进,农奴要翻身,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
2
新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驱散乌云见太阳,
革命道路多宽广。
毛主席呀红太阳,
救星就是共产党,
翻身农奴把歌唱!”
共产党来了,压迫西藏人民的农奴主被赶跑了,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克松社区,位于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1959年最先翻开了西藏民主改革的第一章。因此,克松社区常被人们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60多年(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开始算起)过去了,克松社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低矮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宽敞的藏式小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家里的陈设越来越先进,脸上洋溢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走进希若江村家,宽敞的院子,二层小楼,让人有进入“别墅”的感觉。“这是党和政府帮我们建的安居房,自己出一部分,国家补贴一部分,房子就建起来了,一点都不吃力。”希若江村的爷爷洛桑曲旦今年80多岁,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老人口齿清晰,回忆起往事,脑子一点都不乱,他说:“克松村变了,过去那个破破烂烂的克松村已经成为历史了。”
随着山南市推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克松村撤村设居。但当地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依然习惯称克松社区为“克松村”。
61年(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开始算起)过去了,帕拉庄园也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江孜县在延续传统“红色旅游”的思路上,把旅游资源向外延伸,着重打造“乡村民俗旅游”,形成了“红色+民俗”的旅游模式。当地政府利用帕拉庄园的旅游人气,带动乡村民俗旅游,充分展示传统的藏族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昔日农奴的后人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进入新时代后,班觉伦布村村民不再满足于传统农牧产业带来的收益,转而开始向手工业、养殖业、温室育苗、藏红花种植等多种经营方面发展。村里早已实现通自来水、通路、通广播电视,冰箱、电视、打酥油茶机、暖气炉等现代家电户户都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健身中心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空前提升。
在帕拉庄园和克松村,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所不同的是社会制度变了、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风貌变了。
这里,只是西藏无数个乡村在60多年(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开始算起)里走过的共同道路,所发生的共同变化:一个数百年生活在极其野蛮落后制度下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用自己的双手,打碎了束缚人性发展的枷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生活。
在这个新时代,领主的儿子不再是领主,差巴的后人更不再是差巴。
3
高歌:我们是新时代的“追梦人”
2014年,克松村小伙希若江村考取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专业,走出山南到拉萨求学。3年的学习时光一眨眼就结束了,正当他为找工作发愁时,青藏铁路招火车司机的消息传到了希若江村的耳朵里。
通过层层考核,希若江村幸运地被青藏铁路公司选中,送到青藏铁路格尔木机务段培训。
图1 即将上岗的希若江村
爷爷洛桑曲旦对孙子希若江村成为青藏铁路火车司机很是高兴。他说:“他是克松村走出去的第一个火车司机,为家里争了光,为村里争了光,大家都很高兴。”
图2 希若江村(右一)和爷爷奶奶讲述学习火车驾驶技术的故事
初到格尔木,看着自己朝思暮想的火车头,希若江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后,会和其他人一样考公务员或是找一家企业上班。没想到能当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在感谢幸运之神眷顾自己的同时,希若江村更为自己坚持追求人生梦想而欣喜。他说:“要是没有这些年坚持努力学习,积极要求进步,幸运之神也不会眷顾我。”
学习火车驾驶技术,比希若江村想象中难,有好几次,他都因害怕考试通不过被公司辞退而失眠。“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希若江村说。
学习的紧张情绪,很快被父母的亲情“化解”了。希若江村忘不了,正当自己产生学习畏难情绪时,父母坐着火车来看他了。喝着母亲尼玛卓嘎亲手酿的青稞酒,吃着西藏特有的“卡赛”,希若江村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他想:那时读书不是也很辛苦吗?那时都挺过来了,现在也一样。
“没事,好好学,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听着父亲达瓦的鼓励,希若江村笑了,笑得像个小孩。
希若江村的父亲,是一位旅游车驾驶员,很早,就在外跑客运,撑起了养家的重任。“我开客车,儿子开火车,我们家算是‘交通家庭’了。”达瓦说,“西藏的交通发展得怎么样,从我们家的情况就能看到。”
长时间在外面跑客运,达瓦了解了很多人、很多事,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空闲时,他喜欢把自己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希若江村听,鼓励他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梦想、追逐梦想的人。
小时候,希若江村曾经为父亲的“唠叨”不解,心想:“他怎么有那么多话哦,听得我耳朵都出茧子了。”长大一些,特别是现在,希若江村特别感谢小时候父亲能给他讲那么多有趣的事。“没有父母、老师的教导,我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希若江村说。
能够成为一名火车司机,希若江村感到很光荣。因为,在他看来,克松社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克松社区增光。“克松社区作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是有光荣历史的,过去有,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创造。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克松社区、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图3 希若江村(左一)和爷爷奶奶在克松社区散步
是啊,民主改革,让西藏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新西藏的广阔舞台,为每位梦想者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在新时代西藏的蓝天下,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希若江村们会引吭高歌、开启逐梦之旅!
编 辑丨陈 葵(中建铁投集团团委)
校 对丨高 乐
校 审丨杜晓晴、葛 颖、吴 笛
值班编委丨吕通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