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与古代艺人跨越时空的对话 ——探访妙手修复瓷器的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5日07:16 来源: 湖北日报

修复人员工作中。

修复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元青花玉壶春瓶。

元青花瓷碗修复前。

元青花瓷碗修复后。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高斯迪

8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探访在这里的一群年轻人。他们甘于寂寞,在“师傅”的带领下,与古代瓷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专业修复让一件件残破的古陶瓷焕发生机。

15件出水元青花

修复后7件被定级

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于上世纪80年代,着手开展残损古陶瓷保护与修复工作。该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在实践中大胆借鉴医学、化工、装饰、陶瓷工艺等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逐步总结出一整套完善的古陶瓷修复流程,具备对各品种古陶瓷器的各类型损伤(如残缺、冲线、脱彩、散形等)进行完整保护修复的能力。该中心副主任李奇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新生力量的加入,该中心修复团队不乏80后、90后,他们学习能力强,具有各自学科优势,在实践中成长很快。

该中心曾受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委托,对南海博物馆馆藏15件元青花瓷器进行保护修复。这批瓷器均为南海海域出水瓷器,装载瓷器的外贸船只失事后,瓷器随船沉入海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馆方希望这批瓷器能够尽快得到处理,达到较好保护修复效果,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展品。

这批瓷器受到了严重的海水侵蚀,表面附着物较多,存在釉面剥落、肌体高盐、结构疏松等病害,且该批瓷器的破损也较为严重。时间紧,任务重,在项目负责人李奇带队指导下,张济夏、黎畅、袁方、何菁等人顺利完成任务。这批最初连对外展示都困难的元青花瓷器,经专业修复后,7件被定了文物级别,其中两件还被定为一级文物,几名年轻的修复人员说,一件元青花都堪称镇馆之宝,在他们努力下,两件被定为一级品,“满满的成就感”。

与古人对话

保留文物生命印记

一件后来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元青花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送到该中心修复时,口沿至颈部大面积缺失,器物腹部存在一大块环形开裂,开裂内侧的瓷已与器物分离,表面还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放射性冲线,且器物釉面受海水侵蚀严重。在李奇指导下,团队成员先对器物进行脱盐处理保护,之后,对器物口沿至颈部进行补配处理,并反复修正,使器物恢复完整器型,然后对补配部位进行打磨、随色处理等。

瓷器虽是手工制品,但也属批量生产,往往不是孤品,同时代器物的规制、造型、纹饰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毕业的黎畅介绍,为弄清玉壶春瓶口的原貌,他们查阅了元青花图录及大量玉壶春瓶实物资料,对瓶的形制及瓶口、颈、壶身、底关系做了推算,基本要素都做到心中有数后,才着手处理。

“修复文物就是在与古代匠人对话。”李奇说。他带领从业已十年的80后小伙张济夏修复了一件残破的元青花瓷碗,他们认真分析、琢磨古代匠人绘制纹饰时的心理活动,譬如,从哪儿起步,在哪儿落笔,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是,能看出当绘制到最后空间不够时,古代匠人对收尾的纹饰进行了简化处理。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有点穿越的感觉,自己时常会沉浸其中。”张济夏说。有时从修复对象中无意间找到线索,会让修复人员十分惊喜。这批器物里,有两件形制几乎一样的瓷酒杯,其中一件缺失的文字,刚好在另一件上是完好的,结合起来看,修复人员对它们有了完整的认识。

“文物修复必须要有依据,但并不是说要恢复到它‘出生’的样子。”李奇介绍,不像艺术品市场修古董,追求让人看不出来,修复博物馆里的文物,既要呈现其艺术价值和完美程度,又要展示文物的生命历程。譬如,一件元青花瓷瓶上的附着物本可轻易清除干净,但他们修复后还保留了些许,目的就是想告诉观众这件器物曾在海底呆过。

几名年轻的修复人员称,修文物最大的难度,还不在于修复技艺本身,而在于对器物的完整了解及修复尺度的把握,譬如文物的病害情况、时代特点、纹饰含义、价值判定、制作过程、该修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都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静下心来,孜孜追求。

【责任编辑:邓玉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