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王欣老人又见到了出差来汉的刘凯医生,两人在故地重看夕阳


万春晖(右)重逢赵玉英,并为她准备了蛋糕

上海医疗队离汉时,左东波(左)送别照顾他的护士长张文英

张兴强(左)住院期间和他的医生朱梦飞合影

4月13日,刘云(右)到隔离点看望李荣祥

康复在家的王老师
□楚天都市报记者 黄忠 陈倩 周萍英 刘丁维 张建林
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学,百万大学生陆续返校,江城街头车水马龙,公园景区游人如织,宵夜摊前人声鼎沸……
9月8日,解封整整5个月后,武汉一切重回正轨,完全恢复常态。是的,一度按下暂停键的武汉,又重回昔日的热闹和繁华。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山河无恙,感恩有你。今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将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将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将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
得知曾逆行战疫,特别是救治过自己的医生将获表彰,武汉的一些康复患者纷纷通过微信等方式祝贺,并道谢报平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恩人救过我。”
今起,楚天都市报推出系列报道《致敬抗疫先锋》,聚焦这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今天推出的首篇报道,以康复新冠肺炎患者的视角,致敬以生命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
他再次和恩人一起看夕阳——
下回我要再为大家拉次小提琴
时隔近半年后,9月4日,88岁的王欣再一次见到了出差来汉的刘凯。这一老一少重现了那个在疫情期间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场景:一起望向美丽的夕阳。
不同的是,半年前,王欣是躺在病床上,抱着氧气袋,刘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半年后,他们恢复了平日的穿着,王欣自己走过那条路,看到了摘下口罩后刘凯的面容。
王欣是武汉爱乐乐团的离休小提琴手,2月11日确诊为新冠肺炎。刚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时,王欣的病情非常危急,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汉医疗队的护士和医生每天喂他吃饭、给他输液、换尿不湿,鼓励他要有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随着病情一点点好转,王欣也变得开朗起来。
3月5日,在出病房做CT的途中,呼吸治疗师刘凯把病床停在医院大楼前,让王欣欣赏了久违的夕阳。
3月30日,在得知中山医疗队即将返程的消息后,王欣拿出小提琴,为医护人员送上一曲《沉思》表示感谢,“感谢救命之恩。”
4月9日,王欣康复回家。王欣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刚回家时,体质有些弱,“后来开中药调理,一个多月后,身体比之前好多了,腿上也有劲了,每天还可以自己在院子里走上两圈,回家也不需要人搀扶了。”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公示名单中,刘凯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4人入选。“真心祝贺他们获奖。”王欣说。此前在8月19日,王欣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去一段感谢视频,并为该院援鄂医疗队献上小提琴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在视频里,王欣动情地说:“是你们不放弃,仔细观察,严格治疗,帮我捡回了一条命!天使啊,你们都是天使!你们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想你们,非常感谢你们!”
因为刘凯的行程匆忙,9月4日这次见面,王欣没能和他聊太多。但他用茶水和刘医生碰杯,留下期待:“等下一次,一定要让大家再来武汉看看,我再为大家拉一次小提琴。”
他从火神山走了出来——
我们不仅是医患,更是亲人朋友
8月7日晚,汉口一家虾庄内,小龙虾、鸭脖子、热干面、排骨藕汤等武汉特色菜摆满餐桌。丰盛的美食只为迎接出差到汉的特殊客人——赵玉英。
今年疫情期间,赵玉英作为援鄂军医,担任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时隔数月,曾经并肩战斗的医生和患者重聚武汉,摘掉口罩,大家都笑容灿烂。
“不戴口罩,小伙子蛮帅!”“一直都很帅,哈哈。”
“今天终于能看见恩人的模样了。”“是吧,和你想象的样子差别大不大?”
……
当晚,赵玉英和相互牵挂着的康复患者们见面后,感情热络,“像亲人一般”。康复患者万春晖还精心准备了蛋糕,上面写有“最美武汉,驰援有你”字样,这令赵玉英非常感动。
45岁的万春晖是火神山医院收治的首批患者之一,回忆起初次见到赵玉英的情景,他至今无法平静。
“发病时,高烧39℃,每一次呼吸都困难,走路直打飘。”2月4日,万春晖转入火神山医院。“中国最优秀的军医集结于此,我觉得到了火神山就像进了保险箱。”他回忆,“因为天天在一起,每天习惯听她的声音,习惯她给我们患者开‘心’处方,鼓励我们早日康复。没有赵玉英等医护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真的走不出来。”
按时吃药、加强锻炼,万春晖逐渐康复。在治疗的同时,他还坚持在网上写日记,用文字直播在火神山的日子。从1月24日发烧,到2月20日病愈出院,万春晖回顾这段特殊的经历说,“我会用一生去铭记和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最可爱的人们!”
万春晖透露,出院后他身体一直很好,也没有后遗症,“前段忙着整理日记,准备将10万字的日记结集出版,书名叫《非常爱护——在火神山医院重生的17天》。”
得知赵玉英医护团队中的护士长张玉芝、主管护师左卉川成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万春晖十分欣喜,“她们冒死而来,为武汉拼命,获奖理所当然,实至名归。”
“我们不仅是医患,更是亲人朋友。”万春晖说,金秋时节,他非常欢迎这些救命恩人来武汉游玩,漫步东湖、登临黄鹤楼。“当然,热干面也管够。”万春晖笑着说。
他是患者也是医生——
我要用这第二条命救更多人,回报恩人
9月5日,周末。武汉市东西湖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左东波的接诊室外,不少病人排队候诊。
“无论作为患者还是医生,治病救人就是使命。”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和白袍医生,左东波认为唯有努力救治患者,才不枉援鄂医疗队和本地医护人员给他第二次生命。
1月9日,左东波入住协和东西湖人民医院,16日转到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当时人出现呼吸衰竭,已经不行了。”左东波告诉记者,最绝望的日子里,39岁的他甚至写好了遗嘱。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的一天,左东波清醒了一点,看到有新的医务人员来进行交接。他了解到,这批刚入驻金银潭重症监护室的医务人员来自上海。
左东波回忆,自己病情严重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吃,也没了勇气。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张文英等医护的日夜精心照料,让他鼓起信念挺了过来。
在金银潭医院的日子,左东波虽然是一位病人,但是他却一边鼓励逆行的勇士们,一边分担工作照顾其他病人。后来,看到重症病人增多,他又主动转到普通病房。
2月20日,康复后的左东波第一时间投入工作,在医院隔离点负责体温测查。不仅如此,他还多方筹集防疫物资运往老家随州的医疗机构。
如今,左东波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比以前更卖力,“我要用这第二条命救更多人,回报恩人。”
在此次公示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名单上,参与救治左东波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均榜上有名。
“他们都给过我很多帮助,查房时看不清他们的脸,他们的名字永记于心。荣誉当之无愧!”如今,左东波仍与照顾他的张文英护士保持密切联系,就在几天前,张文英还给左东波寄来一本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丛书,书里记载着左东波和上海医疗队的故事。“他们是我的生死之交。我的家,我们的武汉,随时欢迎恩人们回来!”左东波动情地表示。
他终于可以天天带孙子了——
我想去看看为武汉拼过命的恩人们
62岁的张兴强,康复后的最大乐趣就是带孙子。
今年4月5日康复出院后,他每天坚持快步走3公里。他说,患病的时候压力大,想的都是小孙子,现在康复了,整个人都硬朗了起来。
张兴强会时不时把这份喜悦分享给朱梦飞、刘元春和张圆圆。
“老张,您最近身体怎么样了?”这是来自树兰(杭州)医院李氏人工肝中心副主任朱梦飞的问候,李氏正是中国感染病学唯一女院士李兰娟。这种简单的问候,经常出现在张爹爹的微信列表里,这其中还包括刘元春、张圆圆两名护士。“他们真是热心啊,总是主动问我身体恢复得怎么样,问我哪里还有什么不舒服,叮嘱我每天要把心态调整好。”张兴强说。
今年2月22日,张兴强因感染新冠肺炎住进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三天后病情恶化。担心由新冠肺炎导致的各类炎症暴发,李兰娟院士团队立即使用“人工肝”技术,给他进行血液排毒的协助治疗。
想起治疗过程中,要通过股动脉进行“插管子”,张兴强至今感到后怕。“我那时心理负担很大,特别是在病情加重后,可以说丧失了信心。但朱主任和几个护士每天都过来为我做心理辅导,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聊家常是医护人员让张兴强快速放松的方式之一。“小孙子这么可爱,等着您回去呢。”“我跟您家人都汇报了,他们很安全,您自己也不要怕,病情已经好转了。”“老张,我和他们说了,您马上就可以康复出院了,他们也很开心。”
听说李兰娟院士团队此次援汉在抗击疫情上表现突出,将被授予全国抗疫先进集体,张兴强极其兴奋:“真好啊,我从内心里感谢这些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医护人员们。我也替我这种被他们从‘鬼门关’外抢回来的治疗康复的患者们,向他们道声谢,祝愿他们一生平安。”
张兴强告诉记者,等身体再好些了,就带上小孙子去浙江玩玩,去看看这些为武汉拼过命的恩人们,“告诉他们,我们过得很好,他们也要多注意身体。”
他想和医生再唱一次《天边》——
保持健康,是我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她们为患者不顾个人生死,这份荣誉当之无愧。虽不能当面道贺,但一江连心,恩情永远铭记!”9月6日,当得知恩人刘云成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武汉71岁的李荣祥老人喜不自禁。
李荣祥和妻子是在2月14日,也就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病区时,被收治入院的。
“走三步就不行了,喘不上气来,当天收治的病人中,我的病情最重。”李荣祥回想起入院第一天时的场景,恍若昨日。
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李荣祥的妻子不幸离世,病床上的老李只剩下悲痛和绝望。那时从医生到护士,每天都有人陪他聊天,问他喜欢吃什么、做什么,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一天深夜,李荣祥突然情况转危,刘云和医疗队专家迅速研判,从高流量吸氧转为无创呼吸机。随后,江苏武汉两地医生联手,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他一点点从病魔手里抢了回来。
4月13日,是江苏省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撤离的前一天。让李荣祥没想到的是,刘云带着江苏的特产和小吃,与两名主治医生杨刚及潘寅兵到隔离点看望他。面对三位救命的恩人,李荣祥说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摘下口罩,请他们看看自己的样子。“我跟刘院长说退后,退远一些,把口罩戴严实。”老李说,没想到刘云很自然地就说“没关系”,这三个字他记到现在。
随着武汉重启,李荣祥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只要天不下雨,过早之后他会去中山公园里转转,锻炼身体。得空和朋友聚聚,唱唱歌、吹吹葫芦丝。隔个两三天,他会煨一次汤,做些家常的小菜,每天保证自己两样水果、一杯牛奶。“保持健康,是我对他们最大的回报。”老李说。
刘云的微信头像至今仍是“武汉加油”,老李也一直在江苏援鄂医疗队的随访群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医生跟他沟通身体康复情况。“我真心邀请他们再回武汉看看,能再和刘院长唱一次临别前的那首《天边》。”老李感慨地说,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我们很好,武汉很好!
她想跟医生再当面道声谢——
八十多岁了,我觉得活着真好
“做了几次核酸都是阴性,现在有了抗体,更安全了。”记者对面,80多岁的王老师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王老师是湖北医科大学的退休职工,因为腰身不好,在家走走停停、活动手脚,成了她居家康复训练的所有活动。写字,看书,再随性炒上些自己想吃的小菜,对于这个见证武汉“起死回生”的康复者来说,也许是最充实的一天。
“王老师,给您治疗的陆医生获奖了,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的名单上有她的名字。”记者说道。
“是省中医院光谷院区肺三科的陆主任吗?我真是太开心了,这是她应得的,她真是个好人。”王老师很兴奋。今年1月,她因感染新冠肺炎被送到湖北省中医院,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治疗。
“谢谢陆主任的照料,让我这80多岁的老婆子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救助他人时,也需不忘珍重自己。”这是康复后的王老师,给陆定波主任发的一条微信。如今,王老师和女儿也时常用微信联系陆定波,提醒她工作时要注意身体。
“陆主任每次查房都会讲,吃好、喝好、睡好加上心态好,就能熬过去,这减少了我的心理负担。”王老师说。
刚进医院的王老师,有严重的高血压等基础病,属于重型患者。一些常规对症处理的抗病毒药,会造成消化道症。对此,陆定波建议服用中药,来缓解西药的副作用。
据陆定波回忆,王老师身体渐稳定后,他们就鼓励她要树立康复信心。“治病救人,不仅是治身体上的病,也治心理上的病,让病人信任你、配合你,也是我做医生的成就感。”
王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时常跟陆主任报平安,但又担心耽误她工作。“说实话,我蛮心疼陆主任,那个时候还拄着拐来查房,也谢谢她不间断的鼓励和关心。人老了,会怕死,但因为这些英雄们的付出与努力,我不能浪费了。现在八十多岁了,我觉得活着真好。我打算等腿好些了,就去拜访恩人,当面说一声谢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