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92岁老兵魏迪仁把黄继光的事迹讲了一辈子 他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4日07:2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黄继光

魏迪仁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墨 见习记者 张建林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黄士峰

编者按

历史风云七十载。牺牲的英雄,为和平而战,浩气长存;健在的老兵,曾九死一生,他们就是活着的历史。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本报采访了6位志愿军老兵,讲述6位英烈战友的故事,推出专栏《血战上甘岭-英雄老兵忆战友》。

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铭记英雄是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致敬最可爱的人!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几十万发炮弹在一天之内扔到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怎样的一种惨烈?

魏迪仁经历过。

1952年10月20日清晨,朝鲜上甘岭前线,血雾弥漫。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一三五团宣传干事的魏迪仁,正在团指挥部值班,执行上传下达的任务。

一三五团二营六连连长万福来打来电话:为了攻下597.9高地零号阵地,六连战士黄继光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堡枪眼,英勇牺牲。

一天后,在魏迪仁的陪同下,《战场报》记者麦斯坐在团指挥部防空洞门口,写下一首长诗——《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新华社记者王玉璋、石峰也来了。很快,黄继光的事迹传颂到祖国各地。

历史长河奔流,远去了枪林弹雨。68年之后,92岁的魏迪仁面对楚天都市报记者的来访,仍清楚记得那个壮烈的日子,饱含热泪回忆自己的战友——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六班班长黄继光,中国人民军队历史上获得最高功勋的士兵。

誓师出征 马革裹尸也光荣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2020年9月18日,在空降兵军史馆内,魏迪仁唱起了这首歌,歌声依旧高亢。

他身后的墙上,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词谱。

1950年1月,22岁的魏迪仁随部队出发了,奔向鸭绿江。这个年轻的重庆人,已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经历过西南剿匪。

十五军在四川集结,至重庆,千帆启航,顺江而下。在武汉江汉关,部队歇了两个晚上。“年轻的士兵们头一次见到霓虹灯,高兴坏了。”魏迪仁说。

短暂休整,他们在汉口循礼门车站,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不上光荣榜,便书烈士碑,马革裹尸也光荣!”1951年3月15日,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正式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几天后,在河北邢台举行的誓师大会上,第四十五师接受军长秦基伟检阅。

从冬到春,跋涉几千公里,魏迪仁和战友们终于来到鸭绿江边。

他清晰记得跨过鸭绿江的时刻:3月30日16时。这一跨,重担在肩:前方,是他们以命相搏的战场;身后,是他们誓死守护的家国。

“一过江,战士们就掉下了眼泪,哪里能看到什么东西,全都炸平了。”满目的疮痍,更激发了魏迪仁和战友们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斗志。

战役打响 敌军一天扔下30万发炮弹

当魏迪仁跨过鸭绿江的时候,远在四川德阳中江县的小山村里,志愿军征兵现场报名火热。

第一个报名的是位小个子年轻人,一开始因身材较矮未被选中。但来征兵的营长被他参军的热情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1951年6月,经历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两次战斗的四十五师,从前线下来休整。全师补充进新战士4600多人,其中就包括魏迪仁的这位四川中江小老乡,20岁的黄继光。

当时,魏迪仁调到机枪连任指导员,两个月后,又被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当干事。新兵黄继光8月补充到六连,是连长万福来的通信员。

黄继光从加入四十五师到牺牲,仅仅1年多。时间短到魏迪仁还来不及跟他互相认个老乡。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上甘岭战役打响。敌军的炮弹像倾盆大雨。战役第一天,敌军把三十余万发炮弹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弹砸到了上甘岭。

“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一个村子。五圣山是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联结点,是中部战线的战略要地。”魏迪仁握紧双拳,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我左手是537.7高地,右手是597.9高地,头顶就是当时海拔为1061.7米的五圣山,我们团指挥所、师指挥所和军指挥所都在五圣山上。”

这场仗一直打到11月25日。激烈程度前所罕见,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战最高水平。敌军共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魏迪仁回忆。持续鏖战的43天时间里,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悲壮一幕 他扑向冒着火舌的枪口

黄继光牺牲之后,魏迪仁在带着前线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从六连连长万福来那里,渐渐认识了这位了不起的战友。

黄继光很机灵,刚加入六连就被选派到连部当通信员。他很热心,常给阵地的战友送水,编草垫子放在坑道,让战友们防潮。

上甘岭战役打响,1952年10月19日夜,二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

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前沿零号阵地上敌人的火力点突然复活。时近拂晓,再不拿下将贻误整个战机。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率两名战士攻坚。

三位战士腰间插满了手榴弹,向零号高地爬去。照明弹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敌人的火舌密集扫来,三人相继倒了下去。没过几秒钟,黄继光重又匍匐前进。万福来看到,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也受了伤。

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顽强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战友们看了一眼。

这时,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地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阵地夺了回来。

战斗结束,天已放亮。连长万福来和战友们冲过去,发现黄继光趴在地堡上,两手还紧紧抠着沙袋。战友们把黄继光抱下来,但见他胸膛被火药烧黑,弹洞像蜂窝一般……

铭记战友 黄继光的故事他讲了一辈子

黄继光的故事,魏迪仁听万福来讲了无数次,在后来从事空降兵某师宣传工作的20多年里,他自己也对人们讲了无数次。这一次,在空降兵军史馆,面对着黄继光的雕像,他对楚天都市报记者再次讲起英雄战友,仍满眼含泪。

黄继光牺牲的时候,魏迪仁所在的团指挥部就在离阵地不足900米的地方。他看得见火光漫天,听得见炮声呼啸。每一个战友的牺牲,就是揪心的记忆。

魏老对记者讲起上甘岭战役之前,部队休整时看过的一部电影。片名叫《普通一员》,讲述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马特洛索夫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

刚进入朝鲜战场的黄继光,也看了这部电影。连队组织谈观后感时,他对万福来说:“连长,马特洛索夫真是好样的,关键时刻我也会像他那样去做的。”

在魏迪仁的记忆中,无数个马特洛索夫式的好战友,成就了这场战争的伟大。

他记得,二营七连排长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头一天,率突击队反击来犯之敌,子弹打完,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记得,一营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在团指挥所电话线被炸断的紧急关头,用身体连通了指挥的电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魏迪仁在空降兵军史馆的英烈名录墙前,伫立良久。记者告诉他,这些都是牺牲的十五军将士的名字。魏老的眼睛再次涌动泪光。

事实上,魏老患病的双眼已经看不清楚字,记者一个个念给他听。听到熟悉的战友的名字,老人在口中喃喃默念。

从枪林弹雨中走出,魏迪仁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是幸运的。对战友,他唯有铭记。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