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热点

抗美援朝70周年 |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7日19:07 来源: 参考消息

文/曹智 陶德言 张非非 孙仁斌

碧云黄叶,秋色连波。

辽宁,丹东。金黄的银杏叶铺满街巷,静默的英华山草木萧疏,这个深秋即将过去。再度站在鸭绿江断桥旁,看深绿色的江水汩汩奔流,不禁让人心潮起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已经不知多少次,这首歌在耳畔回响;已经不知多少次,被那气壮山河的历史和志愿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感染得豪情满怀;已经不知多少次,被这组报道中的老兵、烈士、家属、各界群众,以及读者的强烈共鸣,感动得热泪盈眶……

《参考消息》持续两个月的“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访谈录”系列报道今天告一段落。回首半年多来的采访报道,有过泪水、有过感动、有过愤慨、有过激昂。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血色里的和平有多珍贵;只有与死神抗争过的人,才懂得平安的生活有多幸福;只有采访过、聆听过、阅读过这些老兵和他们故事的人才明白:铭记,是对这些“最可爱的人”最好的致敬。

记录:为老兵刻像,为历史存照

“谢谢发来的稿件,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老人家已于10月9日去世了。”国庆节后,当记者将采访93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关云庆的报道转发给他的同事和后人时,收到了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

今年夏天我们去老人家里采访时,他很高兴,特意在小区门口等候,老人把屋子打扫得很干净,还特意为我们买来了冰镇饮料。采访中,他让记者喝饮料,自己喝冰镇啤酒,身体很硬朗。

1950年12月,关云庆新婚不久,就把妻子托付给家人,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讲来惊心动魄。采访结束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送了我们很远:“我最喜欢看的报纸就是《参考消息》,里面有很多国际新闻,也有外国人怎么看咱中国的新闻,我的事迹能登在《参考消息》上,我很高兴!”

▲关云庆向记者展示他获得的各种军功章和奖章(孙仁斌 摄)

老人的报道10月6日在《参考消息》刊发,他在10月9日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文字是最好的纪念,谢谢你。”亲友在微信中这样回复记者。收到信息,记者心情沉痛。难过的是,几个月前还身体硬朗的老英雄溘然长逝,同时,也为我们的报道能在老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事迹,感到些许的慰藉。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相关报道,从策划到采访再到最后刊发,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被这些老战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着、鼓舞着。这段经历,在我们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刻下深深的印痕。我们也用笔和镜头为这群“最可爱的人”描摹出生动感人的影像。

“这是在辽沈战役中立的三等功,这是在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中分别立的二等功,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的一等功……”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身体虚弱,说话吃力,老人把一件挂满军功章的褪色绿军装挂在床头,经常摩挲着这件旧军装,回想当年的金戈铁马。

▲2011年10月,孙景坤(左二)为丹东边防检查站守桥官兵讲述志愿军故事。(吴琼 摄)

战场上英勇杀敌,归田后造福乡里,孙景坤的事迹在《参考消息》刊发后不久,老人被评为“时代楷模”,成为全社会学习和致敬的榜样。

“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这,是老兵虚弱的身体里发出的生命强音。

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他们的事迹无论多久都在熠熠生辉!”“是他们为所有中国人赢得了大国的尊严,致敬老兵!”“胜利伟大,但来之不易!致敬老一辈革命英雄们!”

战火硝烟虽然远去,但战士们的英勇牺牲,我们从未忘记,也不应忘记。“最可爱的人”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他们不曾远离,他们永远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

守护:让烈士安息,让丰碑永存

清明节前,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间会议室里,我们采访了工作人员王春婕。这位在陵园工作了17年的员工,提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数度落泪。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7师21团1营3连排长的王守正,在朝鲜淤木里壮烈牺牲。经过多年寻找,陵园工作人员最终在江苏宿迁找到了王守正的女儿王先侠。当年,61岁的王先侠来到陵园祭拜父亲,她在父亲坟前长跪不起:“父亲,我整整找了你57年,经常在梦里和你见面。今天,我给你磕57个头,我想告诉你,这些年,我有多想你……”

讲到这里,王春婕哽咽了。朝鲜战场上有多少血与火,后方就有多少家庭的爱和泪。

▲10月23日,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敬献花篮仪式上,部队官兵向志愿军烈士墓献花。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

一上午的长谈中,她讲述了为英雄守墓、到各地寻访烈士遗物、联系烈士家属的故事,也讲述了这些年来,许多普通群众从全国各地赶到陵园,瞻仰烈士墓碑,为烈士献花的故事。

每年清明节,总会有一对父子,带着一大捧鲜花,在每位烈士墓碑前把鲜花插进土里。“清明节前后沈阳天气还很冷,有时土还是冻的,他们就带一只铁签子,在冻土上扎出一个洞,把花埋好,非常认真。”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陵园按正常上班时间已经休息,但工作人员会特意为一些来献花的群众“留门”,等他们把花献完才正式放假……

今年的采访中,我们多次到访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纪念馆经过搬迁改造,如今坐落在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9月19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放。(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美军轰炸机轰炸丹东市的景象,”青年讲解员高真真指着馆内一组黑白照片说,“我爷爷当时18岁,在丹东市三马路的商铺做学徒,他侥幸躲过飞机轰炸。他回忆说,当时地下被炸出一个很深的大坑,鲜血把坑里的积水都染红了。”

长大后,高真真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一名讲解员,她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讲解工作中,经常查资料、自学抗美援朝历史。“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志愿军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说:“志愿军战士们在战争年代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应该被永远传颂和传承下去。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守护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精神丰碑,铭记他们为保家卫国所付出的点点滴滴。”

寻亲:爱心大接力,助亲人“团聚”

9月28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117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回到祖国和人民的怀抱。

自2014年以来,累计有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由于这些遗骸没有姓名,他们的家人甚至并不知道烈士们已经魂归祖国。2019年,通过归国烈士遗骸遗物中发现的24枚印章,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多家媒体发起“寻找英雄”大型行动,为这些英烈寻找亲人,并最终通过DNA比对,确定了6名烈士和亲属的关系。

这些年来,从国家有关部委到陵园、媒体,再到民间志愿者团体,帮烈士寻亲、送烈士回家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9月27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在擦拭烈士英名墙(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从2008年开始,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沈阳日报》等当地媒体联合发起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在国内众多媒体的接力传播下,许多烈士的亲属与报社和陵园取得联系。这些亲属从全国各地奔赴沈阳,为烈士扫墓。

《沈阳日报》编委兼经济部主任伏贵明是当年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回忆说,当年的活动曾帮53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亲属。“当时组织了50多家媒体联动,给民政局打电话,到各地去实地探访,也有许多读者打电话来,一点一点地去推进这个工作。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接近英雄、了解英雄的过程。他们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一种家国情怀。”

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丹东日报》也曾共同发起过为烈士寻亲的活动。陵园管理所所长孙大力忘不了烈士李方荣的家属前来寻亲的那一幕。

“哥,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了。”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方沟村村民、76岁的李跃卿到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探访大哥陵墓时泪水涟涟,他一边哭一边用颤抖的双手将祭品摆在墓碑前,弟弟李汉卿也早已泣不成声。

兄弟俩完成了母亲临终前的遗愿:找到大哥李方荣,尽管他已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1951年,年仅17岁的李方荣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母亲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叮嘱李跃卿兄弟俩:“一定要打听到你大哥的下落,给我一个交代。”

多年后,在孙大力等人的帮助下,兄弟二人终于来到大哥坟前。李跃卿将野菊花放在哥哥墓碑上,李汉卿把随身带来的一个红布包慢慢打开,绕墓碑一周,把从家乡背来的黄土缓缓撒在哥哥墓碑旁,又用双手在地上挖出一捧黑土,包好,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

“哥啊,跟我们回家!”两个头发斑白的老人擦擦泪眼,相互搀扶着走过一排排烈士的墓碑……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场爱心接力远远没有结束,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这个国家,我们就要用爱心和行动来守护好烈士,帮他们找到家人!”59岁的河北志愿者张红琢感慨地说。多年来,他义务为多名烈士寻找到亲人。

纪念:祖国永不忘,精神永传承

从丹东市区向东10多公里,就是明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长城。这里,与朝鲜一江之隔。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用忠诚和热血筑成一道血肉长城,守卫了新生的共和国,守卫了公理正义,守卫了世界和平。

70年来,追思从未远离,那些为了祖国、正义与和平捐躯赴国难的英雄们,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齐心团结紧,筑起新长城,守卫好壮丽河山,建设好幸福家园。

▲资料图片:1952年3月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向敌人发起进攻。(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 摄)

那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祖国没有忘记。2020年10月23日上午,各界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共和国最高规格的纪念。“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这是万众瞩目的时刻,亿万人民共同回望那撼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激荡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只有祖国强大了,别人才不敢随便欺负咱。我希望,未来咱们的国防更强大,军队更强大,保卫好国家和人民。”生于1931年的志愿军老战士王竭说出对未来的期待。

那些反抗侵略的将士们,人民没有忘记。“敬爱的老政委马顺天,我是你的老兵王凤和,我今天特地来看望你,现在国家强大了,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再也没有人敢来欺负咱。可惜这一切你看不到了,只要我还能动,每年我都会来看你……”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马顺天烈士墓前久久伫立,缓缓举起右手,向老政委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王凤和,伤痕累累、战功赫赫。采访中,老人对自己的功绩谈得不多,更多的时间,他都在回忆和怀念自己的战友:“我自己的事迹没什么,牺牲的战友们才更值得被纪念。”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我们一直在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把他们的事迹编写进杂志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我们也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为新中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丹东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秘书长陈晨说。

微信编辑 | 唐立辛

微信审核 | 丁扬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