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一泓清水泽荆楚——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发挥功效纪实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4日13:21 来源: 农村新报

兴隆水利枢纽工程。

部分闸站改造工程徐鸳泵站。

局部航道整治工程透水框架护滩。

站在素有“平原第一坝”美称的兴隆水利枢纽大坝上,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满眼苍翠碧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中大熊猫”秋沙鸭时而在水上展翅飞跃,时而潜入水中觅食嬉戏。岸边垂柳依依点缀着远处的沃野良田,来往穿梭、满载货物的轮船已与两岸美丽乡村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滔滔江水沿着闸门顺江而下,奔腾不息,欢快地向东流去。

远处引江济汉出水节制闸依稀可见,蜿蜒的渠道横卧在江汉平原腹地。运行刚刚六年的引江济汉,已经成为江汉平原防汛抗洪的“刹手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通道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风景线。

美哉,壮哉!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

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重要影响区。按照设计规划,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丹江口水库每年向华北地区输送95亿立方米水量。中线工程通水5年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已成为受水地区的主要水源。为缓解中线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国家重点安排了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包括引江济汉、兴隆水利枢纽、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该四项治理工程于2009年2月26日开工,2014年9月26日建成通水运行,在比中线主体工程晚开工6年多的情况下,实现了“提前通水、提前受益”。

引江济汉工程是从长江干流中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汉江“补水”。该工程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条件。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则是在枯水期时抬高兴隆库区水位,改善两岸灌区的引水条件和汉江通航条件,兼顾发电和旅游。

部分闸站改造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并改善因中线调水而引起下降的各闸站的灌溉水源保证率,维持农业灌溉供水条件。

局部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规模为Ⅳ级航道,整治范围为丹江口至汉川574公里航道,其中丹江口至兴隆河段按照500吨级标准建设,兴隆至汉川段结合交通部门规划实施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

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让一泓清水润泽荆楚大地。

抗旱补水 为民解忧

引江济汉工程建成通水以来,累计调水230.42亿立方米,其中向汉江补水182.55亿立方米,向长湖、东荆河等地方补水47.87亿立方米,有效补充汉江中下游河段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了生态、灌溉、供水条件,改善了工程沿线及荆州城区水环境。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8月,汉江中下游抗旱形势严峻,汉江水位偏低,东荆河断流。根据省领导指示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求,工程提前49天完成并引水2.01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汉江下游抗旱的燃眉之急,得到省政府通令嘉奖。2017年7月,面对汉江流域特大旱情,累计引水14.6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东湖水量,汉江中下游及引江济汉工程沿线800多万群众受益。特别是2018年和2019年春节期间,在长江水位低于汉江水位的情况下,及时启动泵站应急调水,分别抽水4.58亿立方米和1.13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汉江中下游出现“水华”的风险。

引江济汉工程还具有向东荆河、长湖和荆州城区补水的作用,通过拾桥河下游泄洪闸引水补济长湖,有效缓解了四湖流域的用水困难。适时启用东荆河节制闸,解决东荆河区域近百万亩农田灌溉和80万人饮水水源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农作物最需要灌溉的季节,江汉平原多晴少雨、持续干旱,引江济汉工程连续不断地向长湖补水,有效保证了周边地区的抗旱水源。该工程还多次对荆州古城实施生态补水,让护城河“死水”变“活水”,为古城注入了新鲜活力。

及时撇洪 累建奇功

长湖是我省第三大湖,湖堤安全直接关系到荆州、潜江等城市和江汉平原的安全。

2017年7月18日至19日,沙洋县30小时累计降水达创纪录的880.7毫米。20日晚,拾桥河枢纽水位3小时暴涨3.8米,洪峰流量达到每秒1100立方米,超过了50年一遇洪水标准,拾桥河下游的长湖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45米,围堤险象环生,多处堤防发生满溢,防汛形势异常严峻。按照“能撇则撇”的原则,通过引江济汉渠道将拾桥河洪水撇向汉江,缓解长湖防汛压力。面对长湖水位居高不下的状况,成功应对拾桥河、西荆河、殷家河等中小河流汛情同时,两次为长湖撇洪每秒1.1亿立方米,相当于降低长湖最高洪水位0.4米,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夏天,面对巨大的防洪保安压力,省水利厅创造条件,通过精准调度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为长湖撇洪,成功防御长湖超历史洪水。

7月14日清晨8时13分,随着引江济汉工程拾桥河上游泄洪闸的开启,作为长湖主要来水源的拾桥河,成功流入引江济汉渠,这极大地减轻了长湖的防汛压力。

拾桥河是流入长湖的主要河流,流域面积为1134平方公里,占长湖流域面积的50%,因此对拾桥河进行撇洪是缓解长湖防洪压力的重要措施。主要方式是打开拾桥河与引江济汉渠交叉处上游防洪闸,将拾桥河洪水引入引江济汉渠,由高石碑闸出口入汉江。

从7月14日凌晨1点半开始,到清晨8时13分的6个多小时里,省防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成功创造出撇洪条件。凌晨0时30分,汉江兴隆水利枢纽接到省水利厅的调度指令,开始调减汉江下泄流量,现场工作人员根据实时动态流量数据,精确测算、紧密配合,将原来的2000立方米每秒,通过关闭14道下泄闸,对上游汉江来水调减至1600立方米每秒。汉江高石碑段水位从调度调减之初的32.05米,开始下降到31.72米;此时,引江济汉渠道内的水位是31.76米,高出汉江水位4厘米,这样的高度差已经具备渠道内的水向汉江排的条件,高石碑出水闸开始陆续缓缓打开1米高,让渠道水流向汉江,为拾桥河枢纽接入的长湖水腾出空间。清晨8时13分,拾桥河上游泄洪闸开启,原本流向长湖的拾桥河被引入引江济汉渠。随着拾桥河水位的降低,长湖水位也逐步降低,达到为长湖撇湖的目的,从而减轻了长湖的防汛压力。

效益明显 助力发展

兴隆水利枢纽电站安装4台套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10兆瓦,总装机容量40兆瓦,设计多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646h,多年平均发电量2.25亿度。2013年10月28日电站首台机组发电,截至2020年11月20日,兴隆水利枢纽电站连续安全运行2620天,累计发电总量15.5亿度,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和支撑。

兴隆水利枢纽库区有天门罗汉寺灌区、兴隆灌区、沙洋引江灌区等大型灌区,现有灌溉面积近300万亩。自2013年4月1日枢纽下闸蓄水以来,上游水位长年保持在36.2米左右,控制范围内灌溉水源保证率达到设计要求。

兴隆水利枢纽蓄水后,渠化汉江航道76公里,将原IV级航道(500T级)提高至Ⅲ级(1000T级),大大提高了库区航运速度和运载能力,极大促进汉江航运的发展。自2013年4月10日船闸通航至2020年11月20日,船闸安全运行2781天,总累计过船数62961艘,总累计载货量2885.9万吨。

部分闸站工程共实施改造项目185处,其中较大闸站31处,小型泵站154处。工程完工后,稳定发挥排灌效益,为两岸农业发展和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东荆河倒虹吸工程将谢湾灌区30万亩农田灌溉调整为自流灌溉,使潜江市自流灌溉达90%以上。徐鸳口泵站承担着仙桃、潜江两市共180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多次在抗旱排涝的关键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

生态优美 旅游亮点

兴隆水利枢纽建成以来,始终把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两岸堤防和滩地陆续进行整治改造,完成灌溉供水管网安装,栽植大量树木及草坪,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打造了天然绿色氧吧。枢纽建设有鱼道,保障了洄游性野生鱼类从下游上溯产卵,有效地保护了库区鱼类数量和生态多样性。枢纽宏伟、环境优美,休闲度假、纷至沓来,流连忘返、远近闻名。

“兴隆水利文化旅游区,已成当地旅游亮点。”11月22日,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相关负责人说。

一泓清水,两岸美景,满河舟楫,桥梁飞架……11月,走近位于潜江高石碑镇与天门鲍嘴交界处的兴隆枢纽,只见波光水雾环绕,一条“巨龙”横卧江面,数艘船儿泊在远方,鸟儿在水面嬉闹,偶尔飞溅出小小的浪花,犹如仙境。

气势恢宏的跨河大桥隐约可见,与船闸、渠道一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平原水利奇观。这就是被誉为“平原第一坝”的江汉兴隆水利枢纽。“平原第一坝”的壮丽景观,以及引江济汉的人工河道,加上原生态水杉林、古民居和丰富的民俗风情,成为了以武汉、荆州、荆门、潜江等区域为主体,集休闲旅游、度假、水上娱乐、旅游观光、商务会所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现在,兴隆水利文化旅游区已成为潜江“平原水利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并与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形成湖北水利旅游的“铁三角”,成为华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水利文化旅游景区。

文图 马云 朱树娥 郑艳霞

便捷航运 百舸争流

引江济汉工程的引水干渠不仅通水,还兼顾通航功能。

2009年7月31日,交通运输部以交水发[2009]401号文印发《关于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结合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同步实施引江济汉通航工程。

引江济汉通航工程进口位于长江中游沙市河段龙洲垸,途经荆门市沙洋县,在潜江市高石碑镇汇入汉江,全长67.23公里。该工程是利用引江济汉工程干渠作为船舶航行水道,辅助建设通航设施,同步实现通航的水运工程。该工程利用引江济汉引水干渠,在保证调水情况下,沟通长江、汉江航运,满足航运需求。

进出口航道工程8.51公里,千吨级船闸两座(长江进口处的龙洲垸船闸、汉江出口处的高石碑船闸),回旋水域(纪南、后港、邓洲)三处,以及相应的航道配套设施等;与调水工程共建防洪闸(荆江大堤)一座,节制闸(拾桥河)一座,交叉工程中公路桥梁54座,铁路桥梁一座,倒虹吸两处。

随着引江济汉通航工程的完工,荆楚大地多面受益。

借水行舟,节省投资。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实行与引江济汉引水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建设,贯彻落实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节约建设成本,实现港航、水利建设的共同发展。

发展航运,繁荣经济。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是湖北省水运重点规划“一港一圈”(千吨级航道圈)的重要链接段,在千吨级航道圈中起着引领作用。其作为航运主通道,对促进长江中、上游以及洞庭湖流域与汉江之间的物资交流将发挥积极作用,对江汉平原水运网的建设、产业布局和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物流,造福人民。引江济汉通航工程,链接起沿长江展开的钢铁和石化工业走廊和沿汉江展开的汽车工业走廊,并成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宜昌三峡经济圈、襄樊十堰鄂西北经济圈物流业、旅游业的纽带,将促进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的发展,加快长江与汉江间的客货周转,有利于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开拓创新,模式可鉴。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开拓了交通、水利部门共建的新模式。同步开发、同步建设的投资方式,对未来水运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的航道不仅缩短船舶绕道武汉的水运里程680公里,还形成一条长810公里的千吨级高等级航道圈。北方的煤炭经铁路运至襄阳后,可以通过汉江,经引江济汉工程,转运至长江沿线地区,成为“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