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大战大考 记录2020 经济发展战 神州全景】正增长 中国经济成绩可贵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9日07:51 来源: 新华社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2020年5月23日)

2020年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

9月2日,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上花村的农民在收获水稻。

9月24日,一辆货车在大连港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港口装载集装箱。

2020年是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疫情阴霾未散和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回眸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走过的历程,更能感受其行之不易和成绩可贵。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从一季度被迫“深蹲”,GDP同比下降6.8%,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一度出现两位数下降;到二季度GDP增速跃升至3.2%;再到三季度GDP增速加快至4.9%,多个指标实现年度首次转正……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的势头不断夯实,全年经济总量预计超过一百万亿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也都纷纷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挖掘机指数”显示中国经济加速复苏

12月15日凌晨,夜深人静下的北京清寒刺骨,国贸新地标“中国尊”南侧的工地却热火朝天,在CBD核心区六工区施工现场,基建设备轰鸣。

100多公里外的雄安新区工地上,塔吊林立,灯火通明,诸多履带起重机、混凝土泵车和挖掘机,正忙碌作业。

千里之外的湘江之畔,三一重工“18号厂房”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遍布全国40多万台挖掘机、吊装设备、混凝土机械等设备的大数据,设备每挥动一铲、移动一步都有迹可查。

借助工程机械车联网系统,海量工程机械的应用数据,从万千施工现场“流淌”到三一重工,每台设备的定位、型号、开机时长等数据一目了然,一张实时反映中国经济活力的指数地图跃然屏上。

这,便是三一重工创立的“挖掘机指数”,一个观察经济运行的重要参照。

从机械传回的实时数据来看,下半年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站的“上班时长”超越去年同期。

挖掘机销量素有中国经济“温度计”之称。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挖掘机产量35098台,同比增长42.4%;前十月挖掘机产量307284台,同比增长32.7%,创历年新高。

外贸进出口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

海、陆、空是全球贸易的通道,从它们“指数”的波动可以窥见经济的冷暖。

一只普通的集装箱,在通道中往来穿梭,今年会经历怎样的“奇幻漂流”?

“上半年还在发愁厂里的箱子堆积如山,现在拉集装箱的卡车都不够用。”

江苏太仓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一位业务主管告诉记者:“现在24小时连轴转生产,还在不停地上人、上设备。”

虽然习惯了“大风大浪”,但这些集装箱怎么也想不到,它们的命运今年会如此“大起大伏”。

11月中,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约为1857点,比4月中足足上涨了1000多点!到12月初,指数已上升到约2129点,创2008年以来新高。

指数的攀升,直接反映的是航运市场运价的上涨。“抢”字,成了下半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繁忙的写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初以来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下降,最低时的2月份不足100万箱。

“5月份迎来转机,达到165万标准箱,吞吐量实现了正增长。前11个月吞吐量超过1710万标准箱。”

据中国港口协会的监测数据,11月上旬,上海、宁波等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3.1%;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5%。从区域看,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外贸业务增势更为强劲,宁波舟山港增速甚至达到33%。

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已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

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次世纪疫情带来的冲击史无先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

一年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0多次会议统筹部署疫情防控;3次中央财经委会议、5次中央深改委会议、7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未来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航船穿风劈浪、行稳致远——

这是超常规的政策部署:增加1万亿元财政赤字,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1.5万亿元……一揽子对冲政策周密齐全,力度空前。

这是因时因势的有效应对:在“六稳”基础上,犹如及时雨的“六保”政策迅速出台,纾困惠企举措保住市场主体,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篮子”,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一系列举措直达基层,立竿见影。

一个个相继转正的经济指标,印证着中国经济提速的脚步: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转正;

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和工业利润增速转正;

6月,外贸进出口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转正;

……

10月19日,中国宣布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转正,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

“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1日在其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作出判断。此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机构纷纷为中国发展投下“信任票”。

2020年,中国经济巨轮踏波破浪,既彰显了中国经济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具备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PMI“九连荣”:

我国制造业景气面扩大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1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位于50%的临界点以上。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经济继续稳定恢复。

制造业景气面扩大。数据显示,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PMI位于扩张区间的增加至19个,制造业景气面有所扩大。“制造业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恢复性增长明显加快。”赵庆河说。

从分项指数看,多个分项指数创年内新高。例如,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4.7%和53.9%,分别高于上月0.8和1.1个百分点,均创出今年新高;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5%和50.9%,分别高于上月0.5和0.1个百分点,也均为今年新高,且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保持逐月回升走势。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文韬表示,分项指数变化说明,经济复苏质量向好,复苏动力增强,外贸市场稳定性较好,企业消化成本能力上升,新动能持续增强。

粮食生产“十七连丰”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发布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152万亩,比2019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82公斤/亩,比2019年增加0.9公斤/亩,增长0.2%。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称,2020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全国大部农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尽管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和台风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各地加强田间管理,积极抗灾减灾,农业灾情对粮食生产影响有限。

李锁强表示,2020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版图文资料

均据新华社

文字整理:黎海滨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