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从传统智慧中寻找当代艺术表达——傅中望“楔子”主题雕塑营造中国木结构文化的气场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30日07:47 来源: 湖北日报

傅中望 著名雕塑家,1956年出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雕塑专业。2007年7月至2017年3月任湖北美术馆馆长,作品曾在国内和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展出。

《楔子11号》

《十大关系》

《无边界》

《木经》

《大木作》

《楔子》

展厅一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榫卯咬合,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是古代建筑、家具及农具的主要结构方式。著名艺术家傅中望深入探索,沉淀近40年,从这种传统智慧中寻找创作灵感。“楔子——傅中望雕塑展”,2020年10月16日至2021年3月16日在武汉合美术馆展出。

榫卯构合暗示现实社会关系

勾头榫、狼牙榫、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连接构件形态各异,榫卯组合千变万化。走进展厅,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作品《十大关系》。“随着时代发展,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我们面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傅中望说,榫卯关系,也暗示着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关系。

《天柱》《地门》《世纪末的人文图景》三件作品曾在北京展出,这是首次在武汉亮相。“《天柱》中的木柱和泡沫,是强势对柔弱的介入;《地门》是呼吁人与自然和谐;《世纪末的人文图景》暗示每一个榫卯构合或游离,还包含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傅中望说,他想向观众展示,如何将艺术作品中榫卯结构的关系,来对应我们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艺术家敏锐地观察、捕捉到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并用艺术的媒介展示出来,“希望观众在参观时能与作品互动,引发思考、理解和创造。”

将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延展、重复,大面铺开,会产生新的气势,作品《无边界》正是傅中望这种观点的艺术实践。同时,榫卯不仅是木头和木头之间的连接,也可以和石头、陶器、不锈钢、废旧钢铁等连接,于是他又提出了“异质同构”的概念,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回望历史营造几千年木文化气场

合美术馆二号展厅展出了一件名为《大木作》的作品,整整铺满三面墙壁,一百多种榫卯构件,从历史深处走入观众视野。“如果没有榫卯,古代建筑、家具、工具,都将不能存在。榫卯结构,其实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造物文化的DNA。”傅中望说:“我想营造一个能容纳中国几千年木结构文化的气场,让观众感受我们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

在作品《木经》中,傅中望返璞归真,将从农村中收集的陈旧、古老甚至损坏了的物件,摆放成一个艺术装置,以此唤醒人们的记忆,“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早的木经,涵盖建造、制造木业的法则。”

傅中望说,不同榫卯结构的连接,能成为各式各样的家具和非常庞大的建筑物,我想让观众看到这些连接的强大。“我把传统木结构中的榫卯元素,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语言提取出来,既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现,也是重新审视、挖掘,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新的价值。”傅中望表示,希望通过作品唤醒大家对传统制造、传统技术、传统木结构文化的记忆。

艺术创作从工作室走向大众

2018年,傅中望从“榫卯”创作中延伸出“楔子”艺术语言。“在木结构构造中,很多地方用到楔子,它可以加固、膨胀、衔接,如果用力过猛,也可以分裂、破坏。”傅中望认为,“楔子”不仅仅是艺术,也是观念的形态、思想的形态。

他的背包里随身带着楔子,所到之处,有意思的地方,就插上楔子,用手机拍下照片。或是在游历途中,拍下一些大型建筑、名胜古迹的风景照片,再将楔子“P”进去。此次展览,傅中望也将“楔子”插进合美术馆外观和周边,让这座建筑物本身也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回望傅中望的创作历程,贯穿在他大多数作品中的创作逻辑,一直是在努力表达当代感受的前提下,从中国文化土壤与传统中寻求灵感和滋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孙振华教授说,傅中望的艺术创作超越了抽象和具象的区隔,模糊了视觉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边界,回归到了艺术的本色,即追求心灵的自由。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