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扶贫队“量身定制”脱贫计划,村民越过越红火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6日21:50 来源: 长江网

长江网2月6日讯(记者汪甦 通讯员孙龙)“杨队长,过小年来我们家吃饭哟!”2月4日,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村民杨玉红池塘捞鱼、田间摘菜,忙活年饭,她诚挚邀请市政协办公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文广到家吃饭。“主要想表达感谢。”杨玉红说,得亏市政协扶贫工作队的帮忙,才有了今天的新生活。

扶贫工作队给村民发放口罩。受访者供图

绿化村地处保福革命苏区,从中心城区行车2个多小时,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到达该村。沿着蜿蜒的水泥路,从村口放眼望去,一座座新房坐落整齐,杨玉红的新家就在其中。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市政协办公厅先后选派两批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沉到绿化村。扶贫队来了后,筹措资金把泥巴路修葺成乡村绿道,实施因人因户的帮扶计划,让杨玉红家这样的4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前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

环境更美了,收入更多了,生活更好了,绿化村成为武汉市脱贫攻坚十大脱贫典型。

残疾贫困户仅用一年成功脱贫

宽敞明亮的客厅、40寸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还有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杨玉红的家中,满满的幸福生活“既视感”。几年前,他们家还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

年近50的杨玉红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60多岁的丈夫韩至旱又是聋哑人,两人住在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里,靠几亩薄田度日,日子过得很紧巴。

扶贫工作队到村里,看到她家的情况忧心不已,立即着手解决住房问题,由政府出资免费盖新房。住上新房,杨玉红一家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憧憬,主动提出要规模化养鸡。但因为没有经验,两口子心里没底儿,经费、技术和销售,哪一个环节对他们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事儿。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工作队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不仅囊括了规模化养鸡的全程帮扶,还有养虾、种树等多个项目。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杨玉红家的种养殖产业迅速膨胀,2016年当年就脱贫销号,2019年全家人均年收入更是达到了1万9千多元。

为4户贫困户申请落实危房改造;为6户贫困户子女落实助学扶智和雨露计划政策;推荐10户贫困户在百亩基地就业或者外出务工;协调2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扶持贫困户开办副食店创业、农家乐,种植樟树、橘子树,养殖鱼、虾、蛋鸡……

全村40多户贫困户,每户一份“量身定做”的精准脱贫计划,脱贫思路、生产技术、投产资金、产品销售,每一个环节工作队都制定了科学详尽的帮扶措施。在工作队入驻绿化村后,绿化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销号。

扶贫先“扶智”,今后的生活还要靠自己去拼搏

“扶贫工作总有结束的一天,群众要过上好日子,长远来看,还是得靠自己。接下来,更多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杨文广说,确保脱贫不返贫,让贫困户从思想意识上脱贫,从知识技能上脱贫才是根本之举。

在他的组织引导下,电影下乡、文化下乡、知识下乡、党课教育、政策宣讲活动持续开展。市农科院的专家更是以每年3-4次的频次到村里为村民讲课,讲授种植和养殖技术知识。每次村民都将教室挤得满满当当。一年下来,原本只知道种田的村民们养鸡养虾、种树种稻、开农家乐、做副食店、种植瓜果蔬菜,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人人都成了发展生产的多面手。

日子越过越红火,杨玉红家成为绿化村扶贫典型,她感慨地说,自己和村民们的“小康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现在,27岁的儿子韩潮从农校毕业后留在城里成为了一名兽医,还买了小汽车。

说起今后的生活,她笑着说:“国家精准扶贫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拉了我一把,今后的日子还要靠自己去拼搏。”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