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 授奖327项 李建成闫大鹏获突出贡献奖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9日06:54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赵鋆冲、丘剑山)2月18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被授予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各200万元。

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27项,其中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项,自然科学奖40项,技术发明奖3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28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1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5项。授予“基于协同传输机制的新型下一代电池关键材料”等9项成果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柑橘全果利用与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11项成果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快舟一号甲快速响应固体运载火箭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6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高危病人和重危手术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的临床应用”等4项成果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授予“武汉华海通用电气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

红毯上走来耀眼的明星

16位科学家中的最年长者、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压轴”出场,走上红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文俊

辛丑牛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洪山礼堂召开。会前首次举办了科学家走红毯活动,通过这一特别环节致敬科学家,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洪山礼堂门前,铺着长长的红毯,两侧点缀着生机勃勃的鲜花,“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布景板格外醒目。全省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16位科学家徐徐走来,成为红毯上最闪亮的“明星”。

16人中包括11位院士

16位科学家戴着红色围巾,手捧鲜花,牵着小志愿者的手,依次从红毯上走入洪山礼堂。

第一位走上红毯的科学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周欣。随后,孙鹏、肖庚富、巴元明、闫大鹏、李建成、余少华、李培武、马丁、桂建芳、丁烈云、张清杰、李元元、窦贤康、张启发、潘垣相继走上红毯,其中包括11位院士。

从高程测定到激光雷达,从病毒学研究到宫颈癌防治,从光纤激光技术到集成电路制造,从“一条鱼”到“一粒稻”……16位科学家,折射出我省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默默奉献的缩影。他们在各自领域刻苦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攀登一个又一个创新高峰。

“压轴”出场的科学家,是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也是16人中最年长者。他提出并参与建设的“脉冲强磁场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实验室之一。耄耋之年,他仍奋斗在我国聚变科学技术和强电磁工程领域第一线。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他从红毯走过,慈爱地看着两侧挥动小红旗的孩子们。走下红毯,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他介绍了目前带领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笑言要始终在一线发挥余热。

活动中的小志愿者,均来自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孩子们非常激动。四年级学生陈瑞笛说:“今天能跟科学家牵手走过红毯,非常开心!”四年级学生郭昱彤说:“我长大了也要像这些爷爷、伯伯一样,为国争光!”

“安心、放心、决心是重要助推力”

在活动现场,3位科学家代表分享了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感悟。

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副院长周欣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突破影像仪器“卡脖子”技术瓶颈,成功研制世界首台临床“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器”。他们在全球首次实现新冠肺炎患者肺功能无损评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周欣认为,要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安心、放心、决心是重要助推力,在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让科研人员安心地做科研,放心地把成果转移转化,有决心使转化的科研成果更大地产业化。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带领团队,在光纤激光功率合成、激光芯片以及激光制造成套装备等方面取得了100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如何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他认为,要加强宣传与引导,鼓励企业和企业的专家更多参与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科技创新要依靠高质量人才。”他表示,武汉大学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要花更多精力把基础研究做好,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湖北实验室挂牌、“光谷大走廊”启动——

迈向科技强省的历史性一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郭嵩 文翔

2月18日,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首批7个湖北实验室集中揭牌,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启动建设,这标志着湖北在科技强省新征程上迈出历史性步伐。

首批组建的湖北实验室,聚焦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湖北优势学科领域和重点产业,布局湖北优势创新领域。其中,在光电科学领域,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光谷实验室;在空天科技领域,由武汉大学牵头组建珞珈实验室;在生物安全领域,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组建江夏实验室;在生物育种领域,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洪山实验室;服务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组建湖北江城实验室。同时布局组建的,还有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将采取“1+N”建设模式,由牵头组建单位联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形成“核心+联盟”创新格局;实行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共享,采取“以科研任务为导向的合同管理制”,探索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和优秀人才吸引激励机制,赋予科学家充分自主权。作为我省战略科技平台,湖北实验室将着力培育创新生态,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统工程,切实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湖北贡献。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按照“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进行布局,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辐射带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一核”为东湖科学城,强化源头创新,打造核心动力源,产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一轴”为创新产业联动轴,串联“武鄂黄黄咸”城市主要功能板块和重要创新平台;“三带”为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条创新产业带,打造“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等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多组团”为区域内多个科技、产业园区,承接东湖科学城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加强协同创新,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东湖科学城率先布局建设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东湖、九峰山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提升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生物医学成像、武汉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发展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打造原始创新战略策源地;大力支持中国信科、锐科激光、华为、长江存储、华大基因、人福医药、科大讯飞等硬科技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科学、脑科学等未来产业。

代表发言

打造光电战略科技力量

湖北实验室依托组建单位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

作为国家部署在湖北的“双一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始终与湖北发展“命运与共”。为建好湖北光谷实验室,我们一要高标准定位。学校确定由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以建设“世界光谷”为目标,组建工作专班,对标国家实验室,研究制定建设方案,在各方努力下,力争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实验室。二要超常规谋划。我校的光电相关学科实力突出,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平台,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我们将在科技部和湖北省的关心支持下,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探索有组织创新的新型机制,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打造我国光电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三要最前沿布局。我们将围绕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为打造湖北武汉“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四要强有力组织。作为牵头单位,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采取“1+N”模式联合省内优势力量,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人才,做好实验室开放共享,努力推进光谷实验室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设湖北实验室

湖北实验室主任代表、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

湖北洪山实验室将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致力于写好三篇文章: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高效、健康”的农产品需求为纽带,瞄准未来农业,聚焦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解析、绿色优质品种培育、绿色生产体系示范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等5个方向,扎根18亿亩耕地解决“卡脖子”问题,闯进“无人区”解决重大基础问题,引领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让中国人的身体更健壮、让中国的农业永续发展。二是围绕创新链汇聚人才链。广泛联动全国生物种业优势力量,融通产学研用,以引进和培育超越自己的人为荣。我们目前已经聚合了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8位院士,还将继续利用洪山实验室平台整合力量,建强我国生物种业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农、科技强国的人才高地。三是围绕人才链激活治理链。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进人才引、育、管、用机制和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尊重特点、鼓励创新、支持奋斗、宽容失败,做到“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奋力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城市代表、武汉市市长程用文

武汉市坚决扛起“一主引领”责任,以申报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抓手,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推动形成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以武汉全城创新为基础、以大走廊成员城市联动发展为支撑的“核-城-廊”创新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当英雄,勇担科技创新“主引擎”。

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要求,聘请顶尖咨询机构,编制东湖科学城发展规划,推进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端平台集聚,围绕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光谷实验室等七大湖北实验室挂牌为契机,加快推进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要素集中度、显示度。加快推进高端人才集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对战略科技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不设上限”综合资助,对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提供最高1亿元股权投资支持。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加强“政产学研用”统筹,打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集聚地。加快推进全城创新,在做大做强核心区基础底盘上实现新突破、见到新气象。加快推进联动发展,在形成大走廊创新合力上实现新突破、见到新气象。

全力建设名副其实的区域创新中心

湖北省区域创新中心代表、襄阳市市长郄英才

“十四五”时期,襄阳将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打好“创新牌”,全力建设名副其实的区域创新中心。

聚焦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全力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施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工程和“规进高”“小升高”行动,打造汉江流域科技型高成长型企业集聚区。

积极对接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400家。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补偿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