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使用过的茶壶,如今是一级文物。(武汉革命博物馆供图)
陈潭秋使用过的茶盘。 (武汉革命博物馆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刘翔 白兰 景纯
离武昌江滩不远的武昌都府堤20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还是陈潭秋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曾是一所学校——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月2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寻访,这所纪念馆占地7900平方米,内有7栋融合西式风格的学宫式建筑,系1918年所建。这里举办的《陈潭秋在武汉》展,复原的教室和传达室,及陈潭秋用过的茶壶和茶盘,静静诉说着陈潭秋在汉革命活动。
历史源于武昌高师附小的武大附小,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武大一附小党支部书记杨萍介绍,1922年至1927年,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武昌高师附小任五年级级主任和四、五、六年级英语教员,以附小为据点,积极发展党团组织,附小教师钱亦石、张朗轩、徐全直、江子麟受他影响,成为武汉地区早期的党员,伍修权等多名学生加入共青团。伍修权在附小毕业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后成长为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学生吴楚桢参加黄埔军校,在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学生范正松在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屠刀坚贞不屈,英勇牺牲。
伍修权在《怀念陈潭秋老师》一文中称,上历史课,陈潭秋反复揭露当时社会所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的现象,指出什么“教育救国”“工业救国”都是没希望的,只有改变社会制度,才是消除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本出路。“这就是当时在我们学生中受到的简单而深刻的启蒙教育。”武昌高师附小另一名学生钱远铎,在《潭秋老师在武高附小》一文中回忆,升到六年级时,国文都是选的《新青年》《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上的文章,又废除了“修身”课改为“公民”,用的课本是《马克思主义浅释》,由后来被称为“红色教授”的钱亦石任教。在陈潭秋播下的革命火种的影响下,他们曾参加过反对北洋军阀的盐斤加价、反对吴佩孚的强用军用票,悼念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汉口惨案和其他国耻纪念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或参加示威游行,或在街头宣传。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介绍,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和董必武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汉后,陈潭秋以在武昌高师附小教书为掩护,全面开展革命工作。1923年初,陈潭秋发动武汉各界民众,全力支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陈潭秋与董必武召开武汉反帝国主义大联盟成立大会,在黄冈农村发展党组织;1926年,陈潭秋秘密开办“北伐宣传训练班”,在北伐军围困武昌城期间,发动群众配合北伐军攻城,策动敌军投诚;1926年冬,陈潭秋在湖北省总工会举办的“工人运动讲习所”速成班上授课,训练工人运动骨干……高万娥称,在陈潭秋等人领导下,武汉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风起云涌,尤以工人运动在全国独步潮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后来回忆称,那个时期的武昌高师附小简直成了革命的摇篮和指挥部。伍修权也曾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于陈潭秋同志的工作,这所小学,是共产党和进步分子占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在大革命中,团的‘四大’和党的‘五大’能在这所小学召开的原因。”
时光荏苒,武昌高师附小后演变为武大附小,红色基因在此代代传承。武大一附小党支部书记杨萍介绍,该校将校史刻在文化长廊,一幅幅革命照片,一个个红色故事,润物细无声地熏陶着一届届学子。该校党润童心活动已坚持7年,每月第一周晨会上,党员教师以年级为单位集体给学生上微党课,讲述革命历史、厚植爱国情怀。此外,每月固定开设一次有关校史学习的队会,通过“红色寻访”引导孩子们参观学校旧址,了解那段峥嵘岁月,激励吾辈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