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大合影的电子版存档
永康里街头博物馆
墙壁上老舍先生与“文协”的故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一张纸能承载民族英魂,一杆笔能筑起文艺堡垒。
1938年3月27日,在中华民族存亡之际,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大家聚集在武汉,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组织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从此,他们将手中的纸和笔当做前线战士的枪,“使文艺这一坚强的武器,肩负起它所应该肩负的责任”。
时光流转83年,抗战中的这支文艺力量从未被历史遗忘。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位于汉口中山大道489号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回望当年的文艺大家们如何在此扛起文艺抗敌的大旗。
文艺界史无前例的大团结
行至老汉口最热闹的江汉路商业区,沿着中山大道向西南方向前行,不一会儿便抵达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所在地。
那是一栋闹中取静的大楼,前门入口挂着武汉市总商会和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的牌子,径直穿过门廊和小院,眼前豁然开朗。
抬头仰望,一栋四层高的西式古典主义建筑映入眼帘,正面入口的壁柱为仿希腊的爱奥尼克柱式,气派十足,极具庄严感。在建筑正面最醒目的地方,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了一块立于2019年10月7日的标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口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王纪潮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所在地原本是汉口总商会大楼,“这栋大楼1921年就建成使用了,1993年和2014年分别被列为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期间,各阶层人士都喜欢在这里从事社会活动,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就在这里成立。”
“沪宁沦陷后,武汉成为战时首都和全国抗战的文化中心,各地文人不分党派、政见都汇聚到武汉。抗敌协会的成立,是中国文艺界史无前例的大团结,此事于抗战具有伟大意义。”据王纪潮介绍,当年由阳翰笙倡议,由茅盾、老舍、王平陵等14位临时筹备员推选王平陵为临时总书记,胡风、冯乃超为书记,决定由楼适夷起草《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冯乃超起草《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草案》,王平陵拟定《全国作家调查表格》,老舍、王平陵负责起草致各地文艺界负责人公函。
1938年3月27日,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组织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在汉口总商会隆重召开,大会推举蔡元培、罗曼·罗兰、史沫特莱等13人为名誉主席团成员,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老舍担任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文协”成立当天,主要成员在汉口总商会大楼门口集体留影,王纪潮也给极目新闻记者分享了一张当日大合影的电子版存档。据他介绍,这张合影的珍贵原件为香港学者、收藏家、出版家许礼平先生收藏,“目前存世仅两幅。”该原件2015年曾提供给湖北省博物馆在《四万万人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特展》中展出。
在王纪潮看来,这张珍贵的大合影是当年中国文化界不分党派、不分界别、统一战线、同仇敌忾的最好见证。
街头博物馆“偶遇”老舍
最初动议成立“文协”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学家阳翰笙。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一书中,收录了阳翰笙1943年3月为《文协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撰写的文章,文内详细回顾了“文协”在武汉的成立过程。
原来,1937年,阳翰笙在戏剧界和电影界的朋友们先后在武汉成立了“剧协”和“电协”,他因此萌发了成立“文协”的念头。那时他刚好拿到了《八百壮士》电影剧本的编剧费,便做东在餐厅摆了两桌酒席,广邀文学界的朋友于席间讨论可行性,没想到一呼百应,“这之后我们便经常在汉口永康里20号中国文艺社碰头。”
一说到“永康里20号”,曾担任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资深顾问的武汉文史专家王汗吾就有一肚子的故事要分享。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文协”虽然是在汉口总商会大楼里成立,但协会成员主要的办公地和居住地,都在永康里,“而且因为当时他们协会并没有什么钱,所以租的房子也不多,期间还在大董家巷办过公。后来,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协会就搬到了重庆,在那里继续开展抗战文艺活动。”
从“文协”旧址出门左转,仅走几十米便会看到迷你精致的永康里街头博物馆。一步入这个小小的博物馆,就会看到一整面墙上都书写着老舍先生与“文协”的故事,以及他们与永康里的缘分。
极目新闻记者仔细观察,在大约30分钟的时间里,有近10位市民在这个迷你博物馆里逗留,并且仔细阅读墙上史料。其中,老舍对“文协”的一段有趣评价让几位观者忍俊不禁,“文人,在平日似乎有点吊儿郎当,赶到遇到要事正事,他们会干得很起劲,很紧张。文艺协会的筹备期间并没有一个钱,可是大家肯掏腰包,肯跑路,肯车马自备。就凭着这一点齐心努力的精神,大家把会开成,而且开的很体面。”
据王汗吾介绍,“文协”在汉成立后,结成了全国范围内影响最广泛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文艺界团结抗战的一面旗帜。协会成立后,除了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赶赴前线,慰问各地战场的将士,还推动文艺工作者下乡、入伍,同时鼓励广大作家利用各种形式创作文艺作品,组织各种展览、演出、群众歌咏大会等,“协会还出版了很多文艺刊物,如《七月》《抗敌戏剧》等,为团结全国作家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宣传抗日救亡、争取抗战胜利,做了大量工作。”
王汗吾表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在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意义极为重大,“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武汉成立一个抗战文艺博物馆,发动民间的力量,把当年的刊物、史料都收集起来,按照博物馆的标准进行收藏。”据王汗吾透露,他认识多位武汉的民间收藏家,都在系统地收藏抗战文艺相关藏品,“比如当时的协会刊物,当时的文学作品等。文艺界抗敌协会当年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我们不应该淡忘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