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高山铺大捷见证伟大转折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9日07:21 来源: 湖北日报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高山铺大捷见证伟大转折

位于蕲春县烈士陵园内的高山铺清水河战役烈士纪念碑。

▲00后大学生踏访高山铺战役重大决策酝酿地——三角山。

解放战争时期的刘伯承

解放战争时期的邓小平

高山铺战役总指挥部旧址内,刘邓首长使用过的圆桌、太师椅等物品。

刘邓大军以善于布“口袋阵”作战闻名于世。图为高山铺一带地形:群山环绕着狭长谷地,恰似一个口袋。

跨越百年的初心对话

1947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

当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按中央决定,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刘邓大军于10月26日至27日,抓住敌整编第四十师和整编第五十二师第八十二旅在长江沿岸孤军冒进的战机,集中11个旅的兵力在蕲春高山铺清水河一带设伏,共歼灭装备精良的敌军1.26万余人,取得挺进大别山后第一次重大胜利,从此站稳了脚跟。

今年2月22日至23日,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00后大学生组成的“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全媒体报道小分队走进蕲春县,寻访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

800余名烈士长眠天地间

寻访第一站,报道小分队来到蕲春县烈士陵园。

远远地,就能看到矗立园内的巨型步枪刺刀形的纪念碑,雄伟豪壮。

高27米的纪念碑正面,一颗深红色的五角星下,是李先念题写的碑名:“高山铺清水河战役烈士纪念碑”。

蕲春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龚永文介绍,这座纪念碑是1987年为纪念高山铺清水河战役(也称高山铺战役)胜利40周年、缅怀战役中英勇牺牲的800余名烈士而修建的。

碑身文字记载:1947年秋,在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关头,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全国性反攻序幕。实施战略展开后,于当年10月26日至27日,在蕲春县东南部署、指挥了著名的高山铺清水河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整编第四十师及第五十二师第八十二旅,上威武汉、下慑南京,控制江防三百余里。

“这是我军进入鄂东后发起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它有力配合了外线及各大战场的战略进攻,为重建和坚持大别山根据地,乃至迎接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碑文还提到,此次战役中,直接参战的野战军一、六纵队主力及中原独立旅的指战员,面对装备精良的顽敌,奋勇争先,前赴后继,表现了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有800余名烈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

抚摸碑身,缅怀先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00后大学生高彦璋感慨连连:“我出生在蕲春,从小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长大,今天实地聆听红色故事,对脚下这片红土地的感情更深了。”

刘邓首长寺庙里指挥大别山立足之战

蕲春县株林镇三角山村,一棵大碗粗的山茶花树,花开正红。

村庄两边有山,中间是狭长谷地,视野开阔。

这一带,就是当年刘邓大军布“口袋阵”发起高山铺战役的决策酝酿地。

“敌整编第四十师全部为先进的美式装备,我军千里跃进途中,它一路‘护送’,十分骄横。”蕲春县文化馆原副馆长郑伯成现场介绍,1947年10月,敌整编第四十师及第五十二师第八十二旅由麻城赶到团风,一路尾追我军东下。

1947年10月20日,刘伯承、邓小平从浠水进入蕲春。次日,刘伯承策杖登上三角山,微笑着对大家说:“这一带正好打仗,能攻能守。”

当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来到高山铺东北约20公里的胡家凉亭(现刘河镇胡凉亭村),在这里就近指挥了著名的高山铺战役。

上三角山,往胡凉亭,一路春光明媚。采访车疾驰在刷黑一新的农村“四好”公路上,田野、村庄、山峦次第进入视野,仿佛行进在画里。

报道小分队抵达胡凉亭村云林宫寺庙,一块立着的牌子映入眼帘,上面写着“高山铺战役总指挥部旧址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铺战役总指挥部旧址内,摆放着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用过的物品。报道小分队的00后大学生纷纷拿出手机,不停拍摄这些“宝贝”。

“这张圆桌,这几把太师椅,还有这个火盆是刘伯承、邓小平当年用过的。电话机、茶碗、茶壶等老物件,是后来从村民家里征集过来的。”54岁的胡凉亭村党支部书记胡亚响现场客串讲解员。

“为什么会选择寺庙而不是民房作为总指挥部?”

“旧社会穷,民房基本都是土坯房,不牢固。寺庙是青砖房,场地宽一些,隐蔽性也更好一些。”

现在,这里是蕲春县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之一。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丰富自己,为将来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作贡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00后大学生甘慧沦动情地说。

诱敌进入“口袋”,战斗干脆利落

“传承红色文化,振兴美丽乡村。”这是漕河镇高山铺村乡村大舞台边的对联。

大舞台后方墙上,一幅巨型村庄图画上,画有农家、河流,环绕的群山和狭长的谷地,恰似一个两端狭小的口袋。

“口袋”地形,让这里成为当年高山铺大捷的主战场。

“在大别山战斗中,刘邓大军以‘口袋阵’闻名于世,高山铺大捷就是精彩的一例。”在高山铺村新建成开放的“高山铺战役红色印记馆”里,郑伯成借助馆内图文、实物,详细介绍了这场战役的经过。

当时,我军派出一支小股部队作为“诱饵”,扮成游击队沿公路边打边退。这些战士背着“老套筒”“汉阳造”之类的破枪,穿着破烂的杂色衣服,行军队形也混乱,使敌人确信这只是游击队,有便宜可占,便节节追逼。10月26日晨,敌人钻进我军预设的“口袋”,埋伏于两侧山上的我军,像一把大钳,从南北两面死死卡住敌人的退路。

我第一纵队将敌牢牢压缩在清水河与高山铺一线谷地。10月27日拂晓,我第六纵队先后占领高山铺西北的独山和东北的马骑山等地,封住“口袋”。

10月27日9时,我军发起总攻,敌人溃不成军,纷纷举手投降。

史料记载,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共出动近200架次各种飞机进行侦察、轰炸和扫射,空投粮食、弹药,仍未能挽回这支受困部队被歼的命运。

“战斗解决得如此迅速、干脆,以致当我军带着俘虏离开战场的时候,从武汉起飞的一批敌机,还在高山铺上空投下热馒头、烧饼,来支援他们的部队呢!”后来,刘伯承在回忆录里,提到了高山铺大捷的这些细节。

此后,刘邓大军经过艰苦斗争,到1947年11月下旬,共歼敌3万余人,并发动群众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让红旗在大别山区高高飘扬。

“革命先辈的勇气和智慧,让人敬佩,给人力量。”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00后大学生陈灵灵说,此行收获满满。

初心一叶党史故事

毛泽东预料的最佳结果实现——

“刘邓在那里站住了脚跟”

1947年3月,蒋介石放弃全面进攻计划,改为重点进攻我解放区东西两翼——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企图速战速决,各个击破。

由于重兵深陷山东、陕北两个战场,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布局。

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当即决定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为先锋,中间突破,直奔大别山;陈毅、陈赓分别率军突破东路、西路,三路大军在中原配合作战,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

前路崎岖艰险,后有重兵围追堵截。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胜利后,不经休整,从8月7日起,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精神,兵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启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他们一路浴血奋战,于8月27日抵达大别山区,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的首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当地农村革命力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军队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前进路上,有着种种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

毛泽东认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出代价站稳了脚。

高山铺大捷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悬着的心轻松了许多。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国民党军1万多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在那里站住了脚跟”。

“约法三章”赢得拥护

村民帮战士抓俘虏

高山铺战役打响后,当地群众纷纷支前,运送干粮、子弹,抢运伤员。总攻时刻,有村民甚至协助我军抓俘虏。

为什么解放军能赢得乡亲们的全力支持?

蕲春县刘河镇胡凉亭村党支部书记胡亚响介绍,他听父辈们讲,刘邓大军驻扎时,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一次,警卫员将农户家的牛牵出牛圈,将首长的马牵进去。首长知道后,严厉批评警卫员,责令警卫员改正并上老百姓家赔礼道歉。

“听说当时有两支解放军队伍在村中驻扎过,晚上,战士们在县道边,用稻草铺在地上睡觉,村民早上起来,却看不到一根稻草,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部队何时开拔了。”胡亚响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严重、装备奇缺。但部队“约法三章”,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凭借着铁一般的纪律,人民军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军民关系坚如磐石。

本版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通讯员 陈钰 吕雷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