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政策先行 描绘县域经济突破路线图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3日08:13 来源: 湖北日报

鄂州湖北光安伦芯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待测芯片进行检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装配出口越南的纺织机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摄)

宜昌力佳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赶制出口的锂电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

4月2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委、省政府刚出台的《关于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是立足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指导推动“十四五”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

《意见》从5个方面明确了较大力度、较高含金量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如连续三年对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县(市)当年税收增长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上划省级增量部分给予全额奖励;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年度考核评价、“三百”战略实施等情况,给予专项奖励等。二是强化技改支持。主要是省市县联动支持县域制造业技改扩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如鼓励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商行发展,改善县域贷存比等。四是优化土地保障。如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切实提高用地效率等。五是强化激励约束。一方面,大力提拔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实绩明显的干部。另一方面,对年度考核排名靠后的县(市、区),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召开督促会,压实相关县(市、区)加快发展的主体责任。

放权松绑,让“三百”梯队加速冲刺

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战地图,是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意见》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上,提出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机制,延伸重大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园区和产业“飞地”。

支持县(市、区)融入城市圈(群)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构建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城,头部在城市、链条在县城,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城的融通格局。发挥县城带动能力,支持经济强县(市)高起点规划建设核心商圈、电商产业园等。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

为给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意见》配套的改革创新政策切中要害。如,支持重点县(市、区)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放权赋能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验;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限;整合土地、产权、技术等要素,推动区域综合性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土地、用能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在推进强县引领带动上,我省将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百”战略(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对标全国百强县(市),建立健全“三百”梯队,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布局、奖励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补短板强弱项,探索建立省市县联动支持机制,实现完善载体,放大特色,做大总量。

县城的模样,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县域经济的强弱。为此,《意见》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支持一批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的县城实施智慧化示范改造,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提高县乡医院诊疗水平,推动人口过百万县(市)或经济百强县(市)至少建设一所三甲医院;支持中心城市金融、教育、卫生、文体等优质资源向县域延伸,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奖励支持,提升县域经济“亩产效益”

推进县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一县一品”块状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园区(开发区)提档升级,需要强有力的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保驾护航。

在财政支持政策上,《意见》提出,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对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县(市)当年税收增长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上划省级增量部分给予全额奖励;省财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年度考核评价、“三百”战略实施等情况,给予专项奖励。

同时,按照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投资县域优质企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做实新型政银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能力。省市县联动支持县域制造业技改扩能,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补助政策,推动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在金融支持政策上,我省将加强对金融机构存贷款的指导和考核,完善存贷联动机制,改善县域贷存比,落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的政策。

支持各金融机构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压缩办贷时限,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商行发展,对金融创新项目优先审批支持。探索建立“信用+信贷”联动模式,鼓励一批工业强县(市)设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

在土地支持政策上,我省将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推动县(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参与省内交易。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产业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

此外,我省还将建立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激励机制,对土地集约水平高的县(市、区),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建立产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保障县域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人才培育,打造一批县域“双创”基地

按照《意见》规划,我省将开展省级以上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鼓励各县(市、区)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双创”基地;每年选择100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域企业重点培育,打造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统筹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支持县(市、区)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要素资源。《意见》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配套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政策——

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上,我省将持续开展“123”企业家培训计划,完善“科技副总”选派机制,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对口担任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每年不低于200人规模。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对口合作,组织各类技能竞赛,支持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打造数量充足的高中端技能人才队伍。

我省还将大力培育县域市场主体,统筹“育大”和“强小”,梯次培育“四上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县域每年新增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荐优质企业进入省“金种子”“科创板种子”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企业上市。

推进落实,鼓励基层干部敢担当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意见》提出,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革命,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开放环境。

弘扬“店小二”精神,完善走访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投诉中心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服务事项规范管理,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

为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意见》在组织保障上配套了系列措施——

健全推进机制上,我省建立了全省城市群及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促进省直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强化政策支持;健全完善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体系,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同时,根据年度分类考核排名情况,对排名靠后的县(市、区)进行督促谈话;对“三百”战略县(市)、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实行动态管理,三年一调整,激励县(市、区)争先创优。

《意见》还将加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展县域经济实绩的考核,大力提拔在推动县域经济中表现突出、实绩明显的干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在谱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政策“干货”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1. 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限。

2. 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对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县(市)当年税收增长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上划省级增量部分给予全额奖励。

3. 落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的政策。

4. 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推动县(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参与省内交易。

5. 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对口担任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每年不低于200人规模。

6. 加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展县域经济实绩的考核,大力提拔在推动县域经济中表现突出、实绩明显的干部。

7. 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每年统筹资金5亿元,对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

8.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可按规定比例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9. 允许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

10. 将农产品加工用地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