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要闻

从石漠化荒坡到满山遍谷樱花树,这一天他等了16年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3日21:17 来源: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号

“我从小就有一个种树的梦想”

43岁的程卫春说

如今

他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刚回来种树时

村里人都以为我疯了”

2021年3月

云南宜良山后樱花谷已成为粉色画卷

这里的樱花有61个品种、37万株

面积大约4000亩

目前是云南最大的樱花种植基地

意想不到的是

16年前这里还是石漠化的荒坡

如今变为美丽的樱花谷

平均每天吸引七八千游客游览

宜良樱花谷。云南日报记者 张彤 摄

“我从小就有一个种树的梦想”

这片樱花谷的主人是

宜良县匡远街道山后社区村民程卫春

从2005年种下第一棵树算起

程卫春在村外的荒山上

种植樱花树已有16个年头

“我从小就有一个种树的梦想”

43岁的程卫春说

他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区村庄

但从他记事起

村外的山就是光秃秃的

几乎连杂草都不长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圆通山看樱花

我觉得非常漂亮

心想村外的山上如果也种上樱花该多好”

长大后

程卫春成了一名货车司机

2005年

整日跑南闯北的他

听朋友说云南樱花在外地很受欢迎

朋友一句无心的话

却激活了他深埋在心底的梦想

他几经考察后便下定决心

回到村里承包了20亩荒山地

开始种植樱花树

“刚回来种树时

村里人都以为我疯了”

程卫春说

村民们祖祖辈辈习惯了种玉米、小麦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从没见谁家种过

只开花却收不了果子的樱花树

他找人来帮工

村民要他先付工钱才肯干

为了种好樱花

程卫春买回一大摞书

从零开始钻研种植技术

没日没夜地守在山上照顾幼小的树苗

“种树很苦,也很寂寞

但我认定的事就会坚持到底”

宜良樱花谷。云南日报记者 张彤 摄

“我要把这片荒山全都种上樱花树,让全国的游客都来我们村赏花”

第二年

他栽种的樱花树苗就卖出了30多万元

村民们这才弄清楚

这个不爱说话的汉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樱花谷一年仅卖树苗就有上千万元收入

但我的梦想远不止于此”

程卫春指着眼前的七八个山头说

“我要把这片荒山全都种上樱花树

让全国的游客都来我们村赏花”

樱花此后一年比一年开得旺

程卫春的梦想比自己预想的更早成为现实

2019年

他觉得樱花谷的花开得还不够多

便没有对外开放

但整个花期前来赏花的游客

就已有20多万人。

程卫春自豪地说

“谁能想到

我们这个不知名的小山村

每天接待的游客比一些传统景区还要多”

宜良樱花谷。云南日报记者 张彤 摄

“为了这一天,我等了16年”

程卫春说

对于樱花谷的未来

他还有很多的打算

他正在与一家糕点企业准备合作研制樱花饼

还要在山上修一个滑草场

“游客一边滑草,一边欣赏樱花,肯定会很美”

“瓢虫屋”“彩虹桥”“多彩民居”

七彩民宿变身“全村的希望”

七星瓢虫屋、多彩民居、彩虹桥

……

在漳州市华安县官畲村

处处色彩斑斓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七彩官畲”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官畲村实现了

由“贫困村”向“旅游村”的转变

“七彩官畲”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018年

华安县引进旅游公司

助力开发官畲旅游

百米长的环山步道

40座色彩斑斓的“瓢虫屋”民宿

蓝丝绸般的“彩虹桥”

一座座旅游设施拔地而起

七彩官畲变身网红旅游村

坐落在樱花丛中的七星瓢虫屋

推开窗就可看花团锦簇

在这

可以听风聊天看书喝茶

也可夜眺繁星,赏云卷云舒

远离街道的热闹与喧嚣

树林深深,小道蜿蜒

曲径通幽处

彩虹桥从这头连向了那头

导游、厨师、办民宿、农家乐、卖土特产……各种职业任你选择

畲家歌、竹竿舞

拦寨茶、摔碗酒

……

官畲村是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

仍保留自己民族语言的畲族村

畲族文化保存较好

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节目表演

畲家民歌

拦寨茶

竹竿舞

唱畲歌、跳畲舞、学畲语

尝畲菜、品畲茶

围绕着畲族特色文化

官畲村打造出一系列

具有畲族风情的旅游活动

在保护、传承畲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丰富了游客体验

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摔碗酒

如今

官畲村490人、125户中

三分之二的人在该村实现了就业

如在景区内做导游、厨师

或个人开办民宿、农家乐、卖土特产

来畲寨“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的生意红火

游客在畲民夫妻店购买土特产

古朴的民俗文化

畲族的特色舞蹈

古老的民族图腾

如今的官畲

已然成为乡村振兴

村企合作的典范

收成少,收入也少

贫困,成了这片黄土的底色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车家窝村

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

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

到处都是黄沙

当地的农牧民只能靠天吃饭

那些年

收成少,收入也少

贫困,成了这片黄土的底色

黄沙遍地的车家窝村。

“媳妇得病,孩子要上学

家里真是啥啥都没有了

(可以说是)倾家荡产”

提起从前的苦日子

村民常英哽咽道

53岁的常英

是车家窝村草甘组的一员

收入微薄的他

无力承担妻子的医药费

和孩子们的学费

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曾是村里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常英,车家窝村村民。

直到2014年

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政策

车家窝村响应国家政策

成立草甘沙漠风景区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助力脱贫

当荒沙地变成 “聚宝盆”

为吸纳贫困户进入旅游产业链

国家出台了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项目

政府给每个贫困户贷款五万块钱

通过景区带领贫困户脱贫

景区发展旅游产业。

经过协商

贫困户可以用贷款资金购置

骆驼、马等物资投入景区运营

村里的领导开始鼓励村民们上景区赚钱

看着满地沙土

常英并不觉得

沙漠能吸引来游客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他只养了一匹马

然而

沙漠风景区迅速引来了大批游客

随着景区的运营步入正轨

他的收入跟着有了很大改善

常英通过旅游产业改善了收入。

“现在高兴,每天都有收入。一天能挣个几百块钱,挎兜(口袋)装满了。”

在政府的帮助下

常英陆续购进了更多马匹和骆驼

到2018年

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

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原来是土房两间

我都没敢想象还能够搬进新房去”

常英说道

常英和家人。

不仅如此

短短几年时间

依托景区特色旅游项目

很多村民们都和常英一样

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谁也没想到

曾经无人问津的荒沙地

变成了“聚宝盆”

草甘沙漠风景区。

“我起来了

我再带动点村民让他们更好地发展”

脱贫后

常英时常念着村里的发展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沙漠中清脆的驼铃声

便是车家窝村民幸福生活的回响

草甘沙漠风景区。

从“贫困村”到“旅游村”

旅游业的发展

让一个个村庄有了新面貌

在我国乡村

每一座山都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

每一条河都讲述最美的村容风情

每一个村都呈现靓丽的风景资源

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的消费投入不断增加

随之带来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富民增收效果不断显现

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因此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

乡村旅游应担负起新使命!

综合整理自微信公号“福建纪检监察”“CGTN”“追溯那历史”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井冈山报、梨视频

【纠错】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