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稻种穿“红衣” 无人机撒种 浠水破解双季稻播种瓶颈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6日07:25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柯利华、通讯员王一波、冯伟)一年种两季稻,时间紧、用工多、成本高,早稻面积逐年缩减。如何减少人力物力投入,让农民轻松种早稻?4月15日,记者在浠水县采访时获悉,该县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开展攻关,探索出“种子穿‘红衣’+无人机撒种”两大关键技术,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我省大部地区,水稻一年可种植、收获两季,即早稻和晚稻。尽管机插和抛秧已普及,但育秧、拔秧、移栽等环节仍需人工完成,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投入较大。近些年,一些农民不再种植早稻,选择种植一季中稻或晚稻。

2018年起,浠水县联合省农科院粮食专家夏贤格团队在该县汪岗镇禾溢园家庭农场开展技术攻关,科研团队提出“双季稻双直播”的技术方案。

双季稻,即一年种早稻、晚稻两季;双直播,即采用无人机播撒稻种,省去育秧、拔秧、移栽等过去需要人工完成的环节。传统方式,一天最多能插秧30亩;无人机播种,一个人操控轻松完成120亩。

节省了人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早稻从种到收不能超过90天,否则晚稻就会错过播种期。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带,常常遭遇倒春寒和寒露风的双重夹击。过去人工育秧盖上地膜可以加速秧苗成长,而无人机直播的稻种少了温室的“呵护”,生长速度如何赶得上?3年来,夏贤格带领团队“钉”在农场,筛选适宜湖北气候的双季稻品种,摸索双季稻品种搭配规律、无人机播种适宜播期,研发出扬晚抑早、早发促熟、秸秆还田等一系列配套技术。

稻种穿“红衣”,即将筛选出的“中早39”稻种,每粒种子都裹上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外衣”,涂成鸟类惧怕的红色,可实现“杀菌、防虫、驱鸟”。

禾溢园家庭农场运用“双季稻双直播”技术4年,双季稻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300亩增加到今年2400亩。农场负责人黄金安介绍,双季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较一季稻增产350公斤以上,农场去年增收60多万元。

历史上,双季稻在我省水稻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峰期面积一度达1500万亩。夏贤格说,“种子穿‘红衣’+无人机撒种”两大技术在浠水试验成功,意味着我省成功突破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瓶颈,有利于恢复全省双季稻种植。

今年,浠水县将推广“双季稻双直播”5万亩,让更多乡亲分享农业新技术带来的红利。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