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人在城市“诗意地栖居”,沪苏浙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探访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9日08:06 来源: 长江日报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2日至3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31日在杭州考察时指出

长江日报讯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再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江浙沪多个城市,实地探访这些城市怎样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录生动事例,听闻百姓心声。

上海:“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熊掌咖啡”量出一座城的温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6月召开的上海市委全会提出了“努力打造一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的总体思路,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黄浦江苏州河大变脸,让人民“诗意地栖居”

家住普陀区半岛花园的李阿姨,近几个月养成了饭后散步的好习惯,“家门口就有苏州河美景和绿道林带,逛一圈心情舒畅”。过去,她虽坐拥“河景房”,但苏州河看得见却摸不着,“以前河边只有一条小道,视野不开阔,现在大变样了”。

17日,长江日报记者骑着自行车沿着苏州河,从昌平路桥一直骑行到外白渡桥,沿途河边公园花木茂盛,两岸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勾勒出中西文化的交融景观。记者了解到,自从去年底,虹口区苏州河沿岸改造竣工开放后,每天来此旅游打卡的人不断增加,摄影爱好者甚至一整天在此蹲点,拍摄一江(黄浦江)一河(苏州河)的日出日落、灯光夜景。

参与苏州河改造工作的一家景观公司负责人毛项杰向记者介绍,“我们希望用细微精致的设计唤醒人与河的互动。在设计理念上,对荒废的水景进行再造,但不搞大拆大建,居民都说与苏州河的亲近感加强了”。

去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强调,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据了解,上海仍将不断拓展“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提升品质,打造更多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景观新地标。同时,上海正在积极推进《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区域管理条例》(暂定名)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彰显一江一河区域的重要性,把最好的资源给人民群众。

“熊掌咖啡”量出一座城的温度

在上海市永康路上,每天都会有一批人排队在一堵“水泥墙”前,这是在干什么?17日,记者打卡这堵“水泥墙”,立即被眼前画面“萌化了”——墙外是扫码点单的市民游客,墙面的“门洞”处,一只毛茸茸的“熊爪”将咖啡饮品递出来,还会与市民游客互动击掌、握手,萌趣十足。

上海永康路有一家咖啡店,一只毛茸茸的“熊爪”将咖啡饮品递给顾客。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何晓刚 摄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家充满温度的咖啡馆,该店店长是一位聋哑人咖啡师,几名店员也多为残障人士。据媒体报道,这家咖啡馆的创办团队基本上都是80后,去年10月,她们租下了这间店面,希望力所能及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就业问题。

“听说了这家店的故事,我们经常来这里喝咖啡,今天很幸运买到了最后一杯咖啡,还意外收到了一枝玫瑰花,太温暖了。”市民邱秦对记者说,这家咖啡馆还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小福利,“凡是残障人士,均可免费在这家咖啡馆里品尝到可口的咖啡”。

一个“熊掌”的创意,以及市民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背后透出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熊爪”与小朋友互动。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何晓刚 摄

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日渐成为上海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腾讯公益平台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公益参与人群中,34岁及以下的人群占到了75%;支付宝公益平台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在捐赠总人数中占了83%。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人在身体力行地为公益奉献着宝贵的力量。例如上海近两年最受关注的“垃圾分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开展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利用以及相关环保活动的社会组织已有近百家,他们在社会动员、行业引领、资源化利用、创新示范、社区营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杭州:社会治理用上云计算 八旬老人没申报,高龄津贴自动到账

长江日报记者通过对浙江省会杭州的走访,发现这座城市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创新运用,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此惠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旬老人没申报却领到高龄津贴,民生直达平台“找人”一个不少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位于西湖区云栖小镇的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是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个数字化界面。市民凭借它享受城市服务,城市管理者通过它配置公共资源、提高治理效能。目前杭州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0年10月13日,杭州发布城市大脑“民生直达”平台,将“直达”理念从惠企向惠民延伸。

奇点云公司技术人员在介绍大数据分析系统。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记者史伟 摄

“三墩镇西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您申报的高龄津贴费已兑现,请注意查收。”在80岁生日当天,浙江杭州西湖区三墩镇西苑社区赵奶奶看到手机上的这条短信,既吃惊又开心。虽然赵奶奶从来没有去政府申报这一津贴,但杭州城市大脑“民生直达”平台却“记得”一清二楚。该平台可以自动匹配公共信息,查找服务对象,实现“政策找人”,将补助及时、精准发放到市民手中,最终实现普惠性享受公共服务“一次都不用跑”,救助政策覆盖“一个都不少”“一天都不差”。

浙江是较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省份,自2014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2016年,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20年,开启“一网通办”的改革之路,从多个维度探索创新政务服务。当前,浙江“一网通办”改革已由局部试点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初步实现全省294个事项可免填表格,465个事项可免交材料,105个事项实现“双免”。其中,出生、企业开办等40项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实现网上集成办。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后,做好售后运维“下半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久前,2020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发布,杭州第14次登上榜单;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杭州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宣布,交出圆满答卷。

2008年,杭州将每年完成“十大民生实事”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改善民生的“杭州模式”。记者查看2020杭州“十大民生实事”清单,发现桩桩件件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全市实施改造小区302个,近15万户住户受益;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完成率100%,新增学位数完成率101.44%,新增空调教室数完成率204.91%……

据了解,2017年7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被列入杭州“十大民生工程”,截至2020年底,杭州已有1.6万户居民受惠该项工作。但随之新的问题出现,这么多电梯,如何确保投入使用后安全平稳运行?为了做好加装电梯的“下半篇”文章,真正让这项民生实事落地开花,杭州通过成立售后服务中心,探索实践加装电梯长效管理的新模式。

17日,记者来到位于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缤纷小区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售后服务中心”。该中心于2020年12月16日投入使用,是杭州市首家加装电梯的“4S服务店”。记者看到,中心面积不大,装修也比较简单。据工作人员介绍,服务中心覆盖的3个小区共有多层住宅165个单元,目前已经加装电梯138台。

服务中心的启用,大大缩短电梯故障应急响应的时间,改变了维保的原有模式流程。“有了电梯我们出行就方便了,现在有售后服务,速度还很快,如果发生老人困在电梯的事,速度快对他们很重要。”缤纷小区住户虞彩凤阿姨说。

南京:打造宜业宜居的乐园,“微更新”让南京小西湖“火”了

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江苏省会南京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长江日报记者的走访中,深刻感知这座城市正努力将“人民至上”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里,多渠道、多途径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奋力书写出美丽古都的幸福答卷。

“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成全国优秀案例

2020年,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类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火”了。凭借“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模式,这里成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南京小西湖片区已经成为了向人们展示南京历史风貌的网红打卡地。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何晓刚 摄

17日,记者走访了位于秦淮区老城南东部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街区占地4.69万平方米,现存7条历史街巷、2处不可移动文物、7处历史建筑。改造后的风貌区不仅保留了原先的老城南民居特色,同时还修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网红”咖啡屋。青砖白墙、古代街道、文化深远的街巷片区仍然保留,彰显着这座古城质朴古拙的气韵,承载着深厚的南京记忆。

如何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又保护好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是小西湖片区改造时着力解决的难题。小西湖片区原有的810户居民中,有半数左右没有选择迁走。设计团队为此拿出了一个“共生院落”的方案——老屋院落一分为二,一半用作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一半作为居民生活用房,创业者与原住民共处同一屋檐下,改造后老屋做饭、如厕、洗澡不便等问题也随之解决。

记者看到,在这里,随处可见“共生院落”。在网红店铺旁边,就是老居民住所。在院内喝咖啡时还可以与居民聊天。一位消费者道:“喝着咖啡,听老奶奶讲述以前的故事,再惬意不过了。”

作为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肩负着历史保护和改善民生的双重使命。据负责更新改造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小西湖的更新,将传统的“拆改留”模式转为“留改拆”,以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为南京旧城改造、老城复兴提供了新思路和探索样本。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里,几乎每走一地就可以看到精心装饰的景观。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何晓刚 摄

保障房拿到了鲁班奖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7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迈皋桥创业园南侧地块保障房片区,探访著名的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其刚刚入选2020—2021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是126个入选项目中唯一的保障房项目。

记者看到,小区内透水地砖、雨水花园、植草浅沟、下沉式绿地应用尽用。在楼房中间,设有较为集中的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不少小区居民带着孩子来这里休息、玩耍、运动。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陪着孙女过来玩滑梯的师东升老人,他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五口在这里住了4年,“很满意”。师大爷说,他的孙女就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平时买菜、出行比较方便。记者注意到,在小区楼下20米远处就有一家爱德美幼儿园。此外,还有一家较大的水果超市、星巴克等。

据介绍,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是南京海绵城市两个试点项目之一,在施工中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减缓减排,浇灌植被,实现雨污零排放。在梅雨季时,住区海绵设施充分发挥蓄水功能,自主呼吸,消除内涝,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6%,令住户切身感受“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生态人居环境。

据了解,近年来,南京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物业管理、危房治理等各项房产民生工作扎实有力推进。“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房约260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房屋面积约2112万平方米,直接受益群众约9.4万户;累计落实人才安居住房筹集任务约438.48万平方米,合计45615套。通过精心整治,1282个小区旧貌换新颜,受益群众超过39万户。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晋晓慧 蔡欣星 见习记者曹雯 统筹傅岳强)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