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美丽中部 绿色崛起】“关”出高质量 “转”出高效益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6日07:20 来源: 湖北日报

2021年4月11日傍晚,巴东县城华灯初上,众多市民在新建的亲水广场健身休闲。

宜昌拆除沿江化工厂。

在嘉鱼县簰洲湾双益泵站江段,4艘非法采砂船被强制拆解。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进而致力于培育发展先进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家住长江边,不能愧对母亲河!

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实现“留白”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继续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三磷污染综合治理“三提升”行动;继续开展“绿盾”“清废”、尾矿库污染专项治理;建立健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在省生态环境厅今年的工作重点里,落细落实长江大保护系列举措成为关键任务。

在沿江省市中,湖北率先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以负面清单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留白”发展,为未来留足绿色空间。

破化工围江 迎江豚逐浪

长江经济带,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产值,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

长期以来,在催生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长江沿岸也是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之地。化工围江问题突出,整个产业链条都成为长江污染隐忧,造成长江支流及干流总磷污染日益严重。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考验一城一地的智慧与魄力。

3月26日,一块特殊的牌子,颁给了宜昌市姚家港化工园——来自工信部的“绿色工业园区”。沉甸甸的“绿色”二字,赋予姚家港全新定义。

铁腕护大江,湖北勇担当,大手笔推进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解放”长江沿线,让母亲河畅快“呼吸”。2017年,一场破解“化工围江”的雷霆之战率先在宜昌展开——3年里,沿江1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将全部关停或搬离。

2008年设立的姚家港化工园也不例外。此时,一批化工企业逐渐依江聚集,受粗放式传统发展理念所限,小散乱、高排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化工,占据宜昌工业的三分之一。雷霆之战,壮士断腕,该市当年GDP增速大幅下滑。

“化工转型与稳增长不是对立的关系,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短期的。”宜昌市相关负责人明确新思路:引导企业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发展。

在防范化工污染风险的同时,宜昌“腾笼换鸟”,培育精细化工产业,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新面貌。1年之后,宜昌很快“恢复元气”,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多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在破解“化工围江”之困中获取“产业升级”之惠,姚家港华丽涅槃,打通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任督二脉”。2020年,园区实现年产值320亿元、利税28亿元。

切断污染源,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如今,在长江宜昌、武汉等地,常能见到江豚自由遨游,追逐嬉戏。

不满足于沿江1公里“清零”,湖北确立新目标:2022年12月31日前,将化工关改搬转扩展至沿江15公里,根除长江化工污染隐患。

眼下,已正式实施近2个月的《长江保护法》,成为全方位呵护母亲河的“绿盾”——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等违法行为,最高可被处以500万元罚款。

“《长江保护法》实施,让我省第二阶段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吃下‘定心丸’。”省经信厅原材料工业处二级调研员邓忠明介绍,2025年底前湖北将再完成73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随着关改搬转深入推进,湖北正在细化、量化、实化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专项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进一步突出“绿”的底色,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加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邓忠明认为,化工产业是我省优势和支柱产业,“十四五”将是我省由“化工大省”向“化工强省”跨越的关键五年,也是产业结构提升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五年。邓忠明透露,湖北将大力支持搬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治码头采砂 还岸绿水净

非法采砂,屡禁不止;非法码头,杂乱无章。

怎么办?

湖北回答:凝聚合力,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严格监管。

武汉市青山区江滩,几年前岸线还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占据,没有路灯,滩涂杂乱,只有载着沙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如今,这里已化身长江岸线首个生态缓坡公园。

随着30座码头拆除,青山沿江绿化率超过50%,绿道、健身设施、人文景观一应俱全。百年码头的嬗变,成为长江绿色发展的新标签。

更多新技术手段,正应用于长江绿色保护:荆州在采砂工程船舶上安装GPS定位,对违法采砂等行为实施全天候无盲区监控;通过遥感卫星图像,湖北交通部门对长江沿岸码头进行监测分析,发现有细微变化及时调查核实,让非法码头无处遁形。

4月1日,武汉海事执法人员采用信息化手段,锁定一艘集装箱船靠岸后未使用码头岸电设施,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取证,下达处罚通知单。这是《长江保护法》3月1日正式实施来,长江武汉段查处的首起该类型违法行为。

岸线整治做“减法”,航道建设做“生态加法”。湖北,正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航道。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长江沿线,新的绿色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开。

眼下,长江沿线主要港口码头初步实现岸电全覆盖。在武汉,船只必须配齐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处理装置,才被允许下水。目前,武汉市在沿江港口布置了2000多个垃圾回收装置,实现船舶污染物和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置全覆盖。

沿江而上,使用清洁新能源的船只越来越多了。三峡库区正加快研发与推广大长宽比示范船型、高能效船型,同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船只。目前,长江干线货船吨位增长了近2倍,而长江干线船舶的单位能耗则下降了20%。

如今,不仅沿江1公里范围内落后化工产能已基本淘汰,长江干流沿线城市、县城集中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沿线码头也实现船舶垃圾设施全覆盖。随着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运输组织方式打出“组合拳”,长江航运释放出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沿江405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宜昌市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

累计取缔长江干线和汉江干线各类码头1787个,取缔长江泊位1383个,采砂船舶集中停靠监管格局形成,砂石集并中心规范建设基本实现沿江市县全覆盖。

大力实施“留白”增绿,修复岸线生态,腾退岸线149.8公里,长江岸滩岸线生态复绿面积856万平方米。

专家点评

既不“竭泽而渔” 也不“缘木求鱼”   

省社科院长江所副所长 赵霞

围绕加快推进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强调保护优先的同时,要狠抓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长江上中下游绿色发展比较,可以看出湖北仍面临区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区域绿色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以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为导向,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培育引进绿色技术和人才,建立完善绿色发展协同机制。

此外,要完善相关绿色发展制度,加快建立符合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与差异化发展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覆盖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绿色生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内容;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鼓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权、金融、税收、市场等政策创新。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戴辉

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刘曙松 陈勇

【责任编辑:郭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