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西南大学师生追忆与袁隆平的点滴 励志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6日16:3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重庆5月26日电(高吕艳杏)“他一直是我十分尊重的学长、师长、楷模。”在西南大学25日召开的“向袁隆平院士学习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座谈会上,蚕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带着沉重的心情,与西南大学师生追忆起与袁隆平学长的点点滴滴。

当天,西南大学校领导、袁隆平院士生前好友代表、师生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每次回校 第一个问的是自己的老师

“袁隆平是1953年毕业的,我是1954年入校的,他是我的学长。而在2021年5月22日这天,我失去了这位学长和挚友。向仲怀表示,自己得知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后,一直陷入悲痛中,久久无法平复。

向仲怀回忆,袁隆平每次回来,第一个问的总是自己的老师。记得有一年,袁隆平受邀回母校参加活动,当时向仲怀担任校长职务,袁隆平就表示想去当年自己读书的旧址,看一看那里的变化,另外还想去看一看老师。

向仲怀说,从开始研究到后来杂交水稻出成果,袁隆平花了18年,虽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如果说从开始研究算到现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一共是60余年,这可是一个人一生的心血。”

在向仲怀看来,袁隆平身上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为国为民、为科学创新奋发不止的精神,是长期以来一直感召着作为学弟的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要将袁隆平的精神和光辉延续下去,特别是在农学研究这一块,要教育好后代,不辜负袁老的期望。

研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毫无保留给母校

除了对科学坚忍不拔的精神外,袁隆平淡泊名利,一生朴素的品质也是让参会师生为之动容的地方。

“袁老很节俭吝啬。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吃完了过后,袁老看到碗口边有两粒米饭,于是他就用手将那两粒米捡了起来,但是捡的时候,有一粒米不小心掉在了另外一只手上,袁老毫不在意地又将掉了的那粒米饭捡起来吃了。”前西南大学副校长丁忠民说,当时他非常惊讶,随即问了袁隆平一个问题: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什么还这么在乎这一粒米饭呢?

“袁老当时回答我说,他们以前饿过饭,知道饥饿是什么感觉,所以他珍惜每一分粮食。现在他又从事杂交水稻的工作,对每一粒米都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不浪费。”

丁忠民称,袁隆平多次对秘书说,超级杂交水稻研究一定要请母校西南大学的专家来验收。“实际上,以他在科学界和杂交水稻工程技术方面的地位,我们哪有资格作为专家去验收他的成果。”

“这么多年来,凡是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第一时间,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母校。”丁忠民坦言,袁隆平对西南大学的感情非常深厚,一直在无私的帮助母校的科研与学校的发展。

赠予母校“Y两优1964”种子 在重庆示范性试种

原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是袁隆平的学弟。他称,在北碚区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内,有一块试验田,曾种植过袁隆平赠与母校西南大学的“Y两优1964”种子。袁隆平的生日是9月7日,每年的9月6日何光华都会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前往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庆生。

2017年,袁隆平院士向西南大学赠送了1公斤其团队最新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1964”,并委托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水稻团队在重庆示范性试种。“袁老心系母校建设发展,也长期关心和支持学校水稻研究团队,这一斤稻种在当时十分珍贵。”何光华说,1公斤大约应有3万多粒,学院当时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1964粒种子,经特殊处理后珍藏起来,其余的都播种在了稻田里,不久之后果然收获了长势喜人,稻穗饱满的水稻。

何光华回忆,2001年西南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只有两个人,研究生更是屈指可数。为发展学科建设、让更多优秀人才关注农业建设,袁隆平曾多次带领西南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参与到由他牵头的国家级项目中去,团队开展水稻研究袁隆平也常常进行指导。

何光华坦言,作为一名水稻的科研工作者,未来要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特别是在智慧农业方面,培育出适应机械化的水稻品种,秉承袁隆平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为母校题词 寄予校地合作谱写新篇章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回忆,2019年10月,北碚区和学校党委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拜望袁隆平,向袁院士汇报了学校建设发展情况,向袁隆平敬送礼物——由学校美术学院刘强老师创作的入选第十三次全国美展进京展览作品《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样稿。

“袁院士高兴地回忆起当时读书的情景,想念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对嘉陵江、缙云山记忆犹新。”李旭锋表示,袁老始终心系母校,希望母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还特地为西南大学和北碚区题字“校地合作,共进共荣”,希望北碚区与学校继续深化合作,谱写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

秉承遗志 不忘袁隆平科研初心

“每当我快被实验击垮的时候,我就会默默掏出进入“隆平实验班”时学院发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隆平楼自传》。”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万媛媛作称,自己将始终把袁学长当做偶像,求实创新、知行合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巨星陨落,我们更应该奋勇前行,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不负韶华。”西南大学含弘学院袁隆平班吴昊文说,未来要做一颗向上的种子,秉承袁老先生的遗志,像袁老先生一样,把科技论文写在最广阔的大地上,真正用我们的不懈努力来造福祖国、造福人民。 (完)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