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舆情快讯

大数据时代高校负面舆情的有效应对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7日22:09 来源: 荆楚网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彭颜红

大数据时代高校负面舆情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主要包括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少数教师师德师风低下引发的舆情,高校管理中典型腐败事件引发的舆情等,高校负面舆情呈现自身独有的特征。

大数据时代高校负面舆情的特点

呈现常规化发生的趋势。高校舆情已经呈现常规化发生的趋势,而开学和毕业季更易发生新的舆情。此前高校校园内以学生为主体的暴力冲突明显减少,更多转向互联网,思想价值多元的学生各抒己见,部分引发网络舆情。青年学生处于叛逆期,如果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优良的道德观念,更易发布负面信息。此类信息受多元化评论推波助澜,形成裂变式的多向传播,引发学生群体的普遍关注,以致出现舆情危机,且管理者往往难以掌握舆情传播速度和发展方向。

传播渠道多,且难以管控。大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微博、视频等各种平台和渠道传播信息。由于从众心理,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情绪释放是非理性的,舆情预警始终具有滞后性,高校舆情传播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的微舆情特征。这种完全自发的、带有强烈个体情绪表达意愿的、非常片面的、观点多元化的舆论总和,使以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高校负面舆情更加难以管控。情绪和情感在人口密度大的高校极易发生群体性、非理性的传播,特别是震慑人心的事件更易引发受众不加辨别地反复传播,传播深度和广度都难以预料。

大数据时代高校出现负面舆情的原因

背离积极合理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只希望有一些快餐式的文化娱乐来刺激早已麻痹的身心。新闻传播就是要在无限的事实中,综合历史、文化、利益等诸多因素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社会现实错综复杂,有限的报道很难呈现完全真实的社会,新闻报道与事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原始的、本能的,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人们对暴力、隐私等方面信息的需求,是由“本我”驱动的,属于生理需求等低级需求的层次。

传播技术的发展。先进的传播技术导致人与现实日益疏远,人不断被现代传媒奴役和异化,更加不恰当地追求物质利益。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大超前于目前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大多数网站无法检测网民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网民的道德人格扭曲,道德信仰出现危机,道德情感越来越淡漠,道德意志越来越薄弱,网络伦理建设势在必行。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制作更加先进的信息产品,让大众传播活动更加现代化,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让一些受众通过传媒所感受的世界变得更加不真实,增加了更多道德失范的可能。

制度规范的缺失。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完善,主要取决于该制度的违约成本,即因失范或越轨而受到的惩罚和付出代价的大小。失范被发现和追究的概率太小,失范成本低,道德失范便难以根治。舆情传播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道德失范无法被及时监测,也无法被及时纠正。如果监督制度很严密,很多失范会被扼制在萌芽阶段,更不会出现连锁恶劣影响。严格的监督机制将会对传播环节的道德失范产生强有力的威慑作用和预警作用。

部分高校公信力不够。一些高校在舆情危机发生后,仍然躲躲闪闪、拖延回应、隐瞒实情、封堵信息等,这些方式更易激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致使舆情发酵升级。尽管有些高校工作深入到学校各个角落,每个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各部门领导都高度关注舆论,但部分高校实际上并没有有效掌握舆情话语权和主动权。

被敌对势力利用。不能否认且必须引起警惕的是,国外敌对势力有组织、有目的地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各种方式灌输西方意识形态,对部分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影响。

有效处理大数据时代高校负面舆情的措施

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管理者必须具备成熟高效的应急处理能力,第一时间把握舆情动态,充分利用一切传播渠道及时发布可靠信息,澄清事实真相。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工具抓取、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提取新信息。高校必须构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国办发〔2016〕6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以及相关配套法规的陆续出台,都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制度,做好舆情回应处置工作已经成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所在。

完善系统的防控机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高的受众不但可以对大众传播的内容作出合目的与合价值相统一的合理选择,还可以抵御不道德的大众传播内容,使其尽快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环节中消失。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由于国家性质、文化背景、媒介产业政策以及媒介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差异,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面临的任务、应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更新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时,还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争取舆情应对所需的时间。要引入“互联网+”的治理思维,提升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完善法规,用适合学生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及时疏导,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方能收到良好的管理实效。

加强舆情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从线上到线下,从虚拟到现实,从通过媒介到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一切都要靠人落实,一切都要落实到人。随着大数据新技术日趋成熟,可通过网络舆情数据分析主动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动向、性格爱好,以及各类需求、价值取向。负面舆情并不可怕,通过这面镜子,管理者要及时发现舆情的苗头,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舆情的化解,提升思想和价值引领教育的有效性,使高校学生群体观点交流和表达更加理性,且富有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周晓燕(二读)】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