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追寻红色印记 读懂老区的“精神密码”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6日16:1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 任思雨)打卡红色地标,重温百年记忆。6月初,“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山西、湖北,多名中央及地方网络媒体代表走访革命老区,聆听红色历史,感知老区的红色印记与崭新图景。

几天时间里,媒体记者们见过黄河、经过长江,走进太行深处、目睹洪湖之大,打卡一处又一处旧址遗存,也似能想象当年,红旗是如何从一座座大山、一条条街道、一个个村庄与城市中飘扬起来。

中新网任思雨 摄">

红25军传单。 中新网任思雨 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吕梁临县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旁,黄河水声滔滔,奔流向前。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机关工作人员,从陕西川口渡口乘船东渡,在临县渡口登岸,踏上前去西柏坡的路程。

在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一个小小的房间上,写着“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几个字,当年,毛泽东在此阐述了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新闻工作者影响至今。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韦亮 摄

一路寻访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我们聆听过太多故事,最揪心也最记忆深刻的,常常是这样一些细节:

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骑骏马持双枪,率骑兵营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曾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却在保护群众安全转移时身负重伤,遭遇围困之际,她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时年24岁。

黄崖洞小战士崔振芳,14岁不到就参加革命,战斗打响时,他坚守在一块距地面20米的大山陡崖上,一面向战友发信号一面向敌人猛投手榴弹,先后消灭敌人数十名,最后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射中,牺牲时年仅18岁。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戴克敏,21岁时参与领导黄麻起义,26岁时为革命牺牲,戴家一门忠烈,有14人参加革命,其中11人英勇献身……

走进太原解放纪念馆的烈士陵园区,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那里安放着上千名为战斗牺牲的烈士遗骨。太原战役总共历时六个多月,伤亡4.5万余人,是解放战争时期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里,仍然保留着许多烈士的遗物:一袭蓝衣、一绺头发、一本《共产党宣言》……革命战争年代,湖北省红安县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在册烈士22552人,可谓“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革命历史的故事,每次讲的感觉都不一样。以前不大能理解,已经念过无数遍讲词的讲解员为什么还会突然哽咽,直到走进老区,看到大山腹地的兵工厂遗址,了解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才真切地懂得前辈行军开路之不易。

在红安县,我们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留下的四字家训:“朴、诚、勇、毅”。

黄麻起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这些在今天看来如“奇迹”般的战斗背后,是无数军民的牺牲奉献。革命先烈正是怀揣着朴素的心愿,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坚持到最终的胜利。

革命老区展新颜

百年风雨沧桑,那段峥嵘岁月曾在广袤大地上烙下深深的红色印记,而今日再访老区,除了目睹珍贵的革命史料和旧址,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新的风景。

走进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康宁镇花子村,占地150亩的大棚种植基地中,葡萄、樱桃、玉露香梨等作物正呈现着勃勃生机。

从玉米、小杂粮到高价值经济林,花子村因地制宜,建立起大棚种植基地,帮助百姓增收。曾任花子村第一书记的康宁镇副镇长刘磊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当这些种植林果进入盛产期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收益400万元以上。

中新网任思雨 摄">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康宁镇花子村。中新网任思雨 摄

站在一棵1400年的老枣树前,41岁的临县枣农薛文龙向我们分享这些年的心路历程。2018年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后,他回到家乡牵头成立临县兴台农牧专业合作社,与当地红枣企业合作,筹划建设以红枣科研、科教、科普、培训、种苗培育、景点规划、景观布置、休闲度假、观光采摘、民宿体验、红色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园。

昔日硝烟早已散去,但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不会停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不少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正蓬勃发展,例如“八路军的故乡”武乡县,如今就开发出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少年军校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和教育基地。

位于湖北洪湖的瞿家湾红军街,每日游人如织,那些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已有一部分已变成销售当地特产、展示手工工艺的店铺,游客们一边瞻仰历史遗迹,一边品尝购买现代产品,了解特色文化。

采访中,我们还在纪念馆与老街上看到了许多“小小讲解员”,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前来报道,一遍遍向游客讲述当年发生的革命故事。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红色记忆不只有旧址遗存,更有小小少年间的薪火相传。

瞿家湾红军街。 张畅 摄

不要忘记

在革命老区行的几日采访中,曾拍下过不少照片,但印象深刻的一张,是几位老人坐在中央后委机关旧址的石碑旁乘凉聊天。

当年的许多革命旧址,如今就隐藏村庄的民居中,红色印记离人们并不遥远,甚至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背景板之一。

在走访老区的这些天里,还有一个画面总是不断从脑海翻出:

启动仪式前一天,因为想提前看看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我们来到文瀛公园参观,那天正逢儿童节,公园游客熙熙攘攘,小朋友拿着气球和泡泡机在广场上玩耍,大人们正隔着拦网踢毽子,愉快地享受闲暇时光。

而在他们身后,革命烈士纪念塔在人群中静静矗立,与彼时的热闹融为一体。

偶尔有家长带着孩子前去拍照,小朋友们直挺挺站在碑前敬一个礼,表情严肃认真。“妈妈这边我看完了,我再去看看那边的字”,一个小朋友绕到后面去看展板上的文字。

中新网任思雨 摄。">

文瀛公园革命烈士纪念塔。中新网任思雨 摄。

当下,我突然有种时空相连的奇妙感受,百年前,无数革命先辈为国家前路苦苦思索,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而他们向往的新生活,正是我们今天的样子:和平、幸福。

之后的几天,每参观完一处革命旧址,这种时空相连的感受就会更加强烈。

放眼历史长河,百年倏忽一瞬,对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

纪念碑不会说话,革命旧址或许终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红色来时路,我们不该忘记它。(完)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