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杜燕)红墙白塔,竹影婆娑,干净的天际线,百年老门扇,传统四合院老砖墙,舒适的步行街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全新亮相,街巷整洁卫生,烟火气重回市井,百年胡同成为居民拥抱新生活的幸福街区,更成为市民体验北京厚重历史底蕴的“网红打卡地”。
拆除违建恢复胡同肌理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历史上为朝天宫山门御道,后居民在朝天宫遗址上修建房屋街巷,逐渐形成如今不规则的骨架和肌理,历史上,这里是白塔寺街区乃至北京老城内最重要的生活性服务街巷。
本次改造之前,这里私搭乱建严重、公共空间缺失、文化展示匮乏、市政承载能力不足、胡同停车杂乱、业态无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胡同的肌理和风貌,也影响了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0年6月4日西城区启动了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工作,这也是核心区控规落地、北京市《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发布后,北京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全额支持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项目,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牵头,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华融金盈公司成立工作专班。
要想恢复胡同肌理,拆除违建便是第一道难题。在拆除违建过程中,工作人员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不仅给居民“提要求”,更帮着居民“想办法”,敲开了一扇扇本来“敲不开”的门,一点点赢得了居民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共拆除违建22处、870余平方米,为后续整体施工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每个角落都能“阅读”历史
东西岔胡同的保护更新作为核心区控规落地之后西城区实施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胡同更新项目,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探索,不仅重现历史景观,更让历史底蕴得到完整呈现,让文化韵味更加悠长。
在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尊重历史都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项目专班专门邀请古建专家马炳坚、油饰大师李海先、民间砖雕非遗大师张彦等担任顾问现场指导。同时,在白塔寺街区会客厅举办的居民议事会上,设计单位与居民多次交流设计方案,听取老街坊们对于百年胡同的最直观理解。最终,设计单位与居民共同议定,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采取“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街区进行“微修缮、微更新”,以保护修缮“小切口”取得保护更新“大成效”,最大程度保留历史痕迹和胡同文化。
东岔71、73号的改造就是东西岔胡同“修旧如旧”的典型案例。东岔71、73号主营炸油饼等便民小吃,是东西岔上颇具历史特色的老商铺,同时因结构存在一定隐患需要排险重建。在勘查中发现,商铺的北侧山墙为具有一定历史的老墙,同时砌筑手法在古建筑中也较为少见,为了保留建筑原真性,工作专班在对老商铺进行修缮与提升时,尽量使用从原建筑拆除下来的老砖,清理后按原来的砌筑工艺进行恢复,既解决了商铺的安全隐患,又保持传统了胡同老街建筑的本来面貌。
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共生”
居住在古香古色的胡同里,居民们也渴望享受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便捷生活。针对居民们反映的问题,工作专班专门制定了问题清单,逐一研究破解:针对线杆影响居民视线,将原有的路灯杆、电力杆等合并为综合信息杆,实现所有电力架空线入地,根治空间视觉污染,提升白塔风貌;针对居民家中下水常常堵塞,将地区管线进行整体更换,下水管道不仅不堵塞了,连反味都少了……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共更新立面143处,电力架空线入地3800米、电表线箱整理468处、拔除线杆55根,排水系统改造1443米、更新井室25座,道路景观改造提升6552平米。
“烟火气”重回街头巷尾
为防止项目只是“洗脸”,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在硬件提升基础上,同步实现业态升级。
“东西岔胡同里原有店面61家,蔬果零售、美发、小卖部、粮油店等业态较多,同质化严重,时常占道经营,商铺内部展陈也杂乱无序。如果只做硬件提升,但是业态不做升级调整的话,改造效果会大打折扣。”什刹海指挥部产业提升处处长王顺说。
经过研究,项目组以“古朴精致、市井生活”为目标,采用“区属国企+央企+民企”的多元合作模式,借助中海地产等央企丰富的业态品牌库开展招商,与华融金盈开展市场合作为入驻企业打造优质环境,引入白塔书房等优质民企深度参与地区发展。
东西岔胡同在升级老品牌餐饮业态的基础上,新引入以白塔书房为代表的文化业态、以Cabo咖啡为代表的品质餐饮业态等,让居民和游客有更全方位的体验。
如今,宫门口东西岔中心小广场,成为白塔最佳观赏点。附近,居民们锻炼身体、闲话家常,小孩成群嬉戏玩耍,游客们则在白塔下拍照留念、体验传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