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歆、通讯员谭垚、阮金杏)吐着信子的蛇、展开翅膀的蚂蚱、拿着火炬的毛驴……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同村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传承人魏光翠将作品摆在桌子上,一个“棕编的世界”跃然眼前。
7月6日,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宜昌寻访魏光翠,学习棕编文化,看着五彩斑斓、形态万千的棕编作品,团队成员们不禁发出惊叹。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新鲜的棕榈叶被采回后,手工艺人将其进行卷扎、蒸煮、晾晒,后用刀具破成细丝,经过穿插、折拉、编扣等动作,完成一个个形态迥异的造型。而在棕叶的选择上,也有讲究,要选韧性强、长度合适的棕叶来完成棕编作品。
在魏光翠的指导下,队员们拿起棕叶,用剪刀剪开一道小口,手指将分开的棕叶交叉、折叠、缠绕,制作出一朵棕编玫瑰花。“看着手里做出来玫瑰花,有种特别的成就感。”队员吴烁说,编棕看似只有棕叶、剪刀和针等简单材料和工具,但要做出精致的作品,需要耐心和技巧,这背后是手艺人的精雕细琢。
在队员们学习过程中,共同村许多村民被吸引过来,参与其中。魏光翠说,政府部门对棕编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视,在申请非遗以及技艺传播的过程中,常常组织棕编展示,还安排她进行棕编教学,参与的居民都对棕编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棕编技艺,感悟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