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如何以大数据技术促进非遗传承发展?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0日20:49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韩晓玲、通讯员王兴尧、许莎波、秦曰涵)7月19日,“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与,共同探讨如何以大数据技术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论坛由该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大数据实验室承办。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并进行转播,吸引了近万人次观看。

作为原文化部设立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打造了跨学科的科研和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该校以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主体,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文、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大数据实验室。

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教授在论坛上介绍,该实验室将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重大需求,通过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核心,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智能化传播和服务、资源的产业转化、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于我国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志刚以木兰传说为例,提出非遗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多模态的知识构建,结合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虚拟形象等AI核心技术,打造非遗文化专属的虚拟IP,实现用户与虚拟人之间的“面对面”交互。他同时描绘了人工智能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应用场景。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说,以数字化方式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认知和创新发展的应用体系,是数字化时代知识传承体系的新样态。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主要包括基础资源建设、知识体系建设、应用体系建设,每个层面各有侧重。应通过不同学科、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共享,建立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共同体。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丙中教授认为,非遗与大数据的结合是适应社会和技术文明的新高度,但目前非遗的数字化工作停留在基础资料介绍,没有实现数字化共享。如何获得数据、形成“数聚”、进行解读,是重要课题。依靠大数据分析的智库服务要逐渐从“大而散”转向“聚而用”。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