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江苏:发力降本增效 制造企业铸“韧性”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6日17:56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应对疫情影响,克服原材料涨价等困难 ——

发力降本增效,制造企业铸“韧性”

应对疫情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今年第四季度即将开启,夹在“中间层”的制造企业冲击全年业绩“再发力”,目前面临哪些实际困难?尝试了哪些“突围”路径以提升“韧性”?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将如何降本增效、实现“精益化”发展?连日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内多家制造企业。日前江苏出台30条纾困政策,更增添了企业发展信心。

阵痛明显,原材料涨价“招工难”加剧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企业现场数据采集终端”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年来凭借“视觉及射频识别”等技术优势在行业领域“独领风骚”。疫情期间更多企业主动布局改善经营,而该公司产品可助力企业信息化与生产力提升,因此产品需求大幅增长,公司保持稳中有进发展势头,截至8月底,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

然而,回望今年以来,面对订单激增,企业却喜忧参半。“涨价、缺货!尤其今年4月,集成电路、液晶屏、塑胶原料……各类原材料订单价格普遍上涨10%-12%,几乎‘一天一个价’,最头疼的时候,是有钱也买不到材料。”该公司总经办主任刘君波说,公司加大资金投放用于备货,今年上半年生产用的是去年“囤”下的一些原料,但下半年仍感受到原料紧缺及涨价带来的压力,在克服困难、保障交付的同时只能牺牲利润赚个“好评”。

7月下旬以来,局部疫情加剧了制造行业“招工难”。“疫情增加了外出务工的不确定性,尤其中秋、国庆在即,很多务工人员不乐意这时候从老家赶来面试、上岗。”南京银茂微电子制造公司副总万盛文说,企业目前缺少20-30名操作员,导致B线的夜班开不起来,“赶订单”压力很大。她与就业人员面试交流中发现,当前不少年轻人对于到制造企业工作缺乏兴趣,更愿意选择去公司坐班或者从事服务行业,至于高级技工就更稀缺,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也不多。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江苏955家制造企业中,46.5%的企业反映招工存在困难。与此同时,“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制造企业面临的难题。江苏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东部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下降,务工人员对薪酬期望“水涨船高”,使得“用工成本高”成为企业用工中的首要突出问题,认同率达55.8%。

探寻出路,降本增效积极化解压力

努力挣脱困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当前,江苏一大批企业积极自我革新、多点发力,推进“降本增效”。

7月下旬,南钢“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率先投用,实现24小时运转,无需多人值守;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屑实现在线集中和压块,废钢块直接回炉炼钢。“这是世界首个专业深加工高强耐磨钢的智能绿色工厂,可以通过整合创新耐磨钢的延伸加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像生产消费品一样生产钢铁产品。”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张秋生告诉记者,企业已制定第四季度限产计划,粗钢限产力度逐月加码,未来企业将从智能化、绿色化方面降本增效,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

今年以来,汛情、疫情影响建筑工地施工,这段时间建材成交量小幅下降,建材整体需求减弱,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及时调整布局,主打“造船”板块,以此带动订单量,当前运行状况稳中向好。“作为南京市制造业头部企业,公司在技术、管理及工艺等方面积极探索革新,应对风险挑战、淬炼‘创新品质’,不断提升韧性。”张秋生说。

承压之下,一批制造企业发力“创新”、蹚出新路。“受全球疫情影响,企业不少海外业务受阻,深挖国内大市场的需求潜力,需要我们主动作为、主动创新。”万盛文表示,当前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全力提升制造效率,从而解决提高研发生产效率和产能方面需求,且重点加大电动汽车“智能模块”研发力度,借助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抢占新的市场高地。

“当前全球供应链紧张,外加航运紧张,制造企业应‘组团发展’,推动产业链自主化,从长远看,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刘君波表示,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设的国家CNAS“验证实验室”正开足马力,联合上下游企业,投入更多研发力量积极攻关传感器、液晶屏、关键芯片等核心部件。

不惧沉浮,百炼成钢增强发展“韧性”

“大宗商品多数是原材料,其涨价会直接通过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已带动制造企业整体成本上涨3%-5%,部分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利润本来就很薄,又因担心失去市场不敢轻易加价,盈利能力明显受挫。

但也有企业凭借“硬功夫”,百炼成钢、一招制胜。9月8日,连云港企业中复神鹰主导的我国首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在西宁投产,这意味着国产碳纤维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得到保障。“创新是硬道理,企业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取得发展的‘定海神针’,不惧市场起落。”投身制造业近40年的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深有感触地说。其主导研发的“碳纤维”被视作“新材料之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中的关键材料。今年以来碳纤维需求旺盛,上半年该企业所有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支持国内市场,万吨级生产基地运转后总产能将达2.5万吨。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制造企业如何实现“精益化”发展?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建议制造企业建立“组合拳”机制应对风险:一方面,加强供应链管理,对关键原材料实施替代策略,实现管理增效;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从而获得更多市场溢价。

张华认为,相关部门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努力稳定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其次,引导企业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组织基础工业原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要在高端功能材料等领域加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循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制造业对人才吸引力。(王梦然)

【责任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