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纳威赫”:从“去不得”到“了不得”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4日14:12 来源: 新华社

“‘纳威赫’,去不得”,这是很多贵州人熟知并曾常挂嘴边的一句话。“纳威赫”,指的是贵州省毕节市的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赫章县。

为何“去不得”?首先道路难行,“去时天不亮,来时月亮上”,里面的人出来难,外面的人难进去;再就是生活条件差,“高山老箐,洋芋当顿”。

上图:威宁县海拉镇海元村村民通过大桥到云南省会泽县矿山镇(2018年3月13日摄);下图: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的村民牵引溜索过江(2013年3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纳威赫”,曾是贵州甚至整个乌蒙山区贫困的代名词。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尤为典型。

“下雨泥沙顺坡流,日晒黄土满天飞”“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家里无吃穿”……这些顺口溜道出了海雀村曾经的困境:生态极度恶化、生产极度落后、生活极其贫困。

赫章县海雀村村民居住的“四代房”:左上图为第一代住房;右上图为第二代土坯房;左下图为第三代石墙房;右下图为第四代黔西北民居。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针对以海雀村为代表的毕节极贫问题,1988年6月,国务院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一场规模浩大的反贫困试验就此展开。

海雀村要发展,必须要让山绿起来,让土肥起来,让水留下来。经过30多年近三代人的努力,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从1985年的不足5%升至2020年的77.21%。

赫章县海雀村新貌(2019年7月25日无人机全景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我们村2016年退出贫困村,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0元。”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介绍,如今,海雀村万亩林场的林木价值近亿元,人均经济存量超过10万元。依靠良好的生态,村里发展了食用菌种植、乡村旅游、蛋鸡养殖等产业。

赫章县海雀村民宿迎来客人(2020年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从“山秃水枯”到“林茂粮丰”,从“普遍贫困”到“全面小康”,海雀村的蝶变是“纳威赫”乃至毕节市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曾经“去不得”的“纳威赫”,创造了“了不得”的成就:2014年以来,三县约有75万人摆脱了绝对贫困;2020年11月23日,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圆梦全面小康。

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苗族村民马雍全家欢度脱贫之后的第一个春节(2021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国家那么支持,我们自己也要争口气。”今年33岁的海雀村村民李明巧每天除了在村里基地食堂做工,还抽空打理自家的民宿客房和小卖部。

“有了党的好政策,自己还要争口气。”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当地干部群众始终坚守这个朴素想法,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探索出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自力更生、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潘德鑫

编辑:廖翊

【责任编辑:周喆宇】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