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清华贫困生“树洞”为何让人感动?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2日09:41 来源: 广州日报

清华贫困生“树洞”为何让人感动?

评论员观察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这些天,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感动了一大批人。

从拿着小马扎、挤70元一张票的T35次火车求学,到晚餐花5角到1元钱不等吃四样素菜,再到每晚回宿舍前去教学楼或图书馆灌满两瓶免费的饮用水,《在树洞里》记录的无一不是寒门学子最日常的琐事。但与囊中羞涩留下的困苦记忆相比,作者更在意那些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更看重那些砥砺前行中积累的点滴收获。

贫困不是耻辱。在清华贫困生的自白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面对贫困所一直葆有的坦率和诚恳。“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一时寒酸,无须顾影自怜;今日富足,仍要饮水思源。直面生活,坚定信念,在坎坷中走向成熟,在风雨中收获平静,才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人生态度。只有珍惜每一寸光阴,才能在人生历练中活出生命的厚度和宽度。

读过《在树洞里》的人,恐怕都会对文中提到的“两封信”印象深刻。那两封作者每年都要动笔手书的信,本意是感谢资助他的企业和基金会。然而,书信洋洋洒洒三五千字,内容远超“感恩”二字。总结过去一年,又列出未来的计划——这书信既是对资助者的一份承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如果没有勤勤恳恳的每一天,内心又怎能安然而快乐。唯有自立自强、孜孜不倦,才是对资助者的最好感谢和回馈。换句话说,比感恩更紧要的是自强。

当然,《在树洞里》不只是写给曾经贫穷的人看的。如果不尝试包容和接纳贫寒,没有体验过贫穷的人恐怕难以真正学会面对这个多元的社会。在那份自白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同学们其实知道作者是因为省钱才不去参加班级旅游。但大家既没有戳破真相,也没有“集资”帮作者埋单。因为,同学们明白,自尊对一个寒门之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个动人的情节提醒我们,对身处困窘的人,要多一份贴心和耐心。只有读懂他们的内心需要,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向新的天地。

最后,笔者想说,别忘了作者为什么写下《在树洞里》。因为,他“看到了一些领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大手大脚,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好像并不困难”;他“更看到了许多拿了学校的奖励,可是连写感谢信都不愿意写,觉得很麻烦的同学”。与贫穷相比,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才是病态的,这需要人们时时自重自省自律。别忘了,用奋斗回报社会;别忘了,还有人需要你的帮助。

(杨博)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