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
【编者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由武汉理工大学彭华涛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吕军教授等多名专家和省社科联学会工作部组成的天门调研组,围绕“天门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研究”主题开展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天门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的成绩、经验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版刊发的是课题组调研报告的摘要。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因境内天门山而得名,是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近年来,天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中的天门定位,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彰显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天门力量。
加快产业创新,打造新兴产业的“四高”培育模式
天门围绕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致力于打造创新优势汇集、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活动密集、创新企业群集的产业创新示范区,加快形成高外向联动、高水平开放、高端化创新、高质量集群的“四高”培育模式。
承接“一主引领”的涓滴效应,助力新兴产业的高外向联动发展。天门倾力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一站式”芯片封装测试基地芯创电子产业园,与武汉共建中国光谷(天门)科技城,深度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休闲养老、康体养生、绿色食品、医疗用品等产业,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生物产业园建设,积极对接武汉光谷生物城;有序推进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展览展示、孵化文创等于一体的龙腾服装特色小镇建设,梯度承接汉正街服装产业转移。天门与武汉“双园互动”“双城联动”,充分承接武汉“一主引领”对于技术、市场、人才等的涓滴效应,助推天门新兴产业高外向联动发展。
发挥飞地经济的补偿效应,实现新兴产业的高水平开放发展。针对新兴产业培育面临的资源缺口、能力差距、环境约束等问题,天门深入探索“创新孵化在武汉、创业实践在天门”的“双创飞地”、“研发中试在武汉、转移转化在天门”的“成果飞地”、“编制在机关、工作在企业”以及“岗位在武汉、任职在天门”的“人才飞地”等若干“飞地经济”的新型模式,实现天门新兴产业的高水平开放发展。
强化全面创新的示范效应,助推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创新发展。天门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集成创新助推环保机械、特种设备、汽车零部件、模具加工等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以迭代创新推动天门纺机、红日子等一批头部企业可持续发展;以业态创新推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以制度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新建治污设施设备,力求“零排放”的高质量发展。天门在全域范围内充分发挥技术、产业、制度等全面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天门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创新发展。
突出载体平台的集聚效应,加速新兴产业的高质量集群发展。天门已成立科创孵化园、天门—华中科技大学政产学研用合作中心等“双创”平台以及一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研发中心,载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天门积极推动以鸿硕精密、宝隆光电、诺邦科技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为牵头单位,联合行业内横向一体化企业共建共享关键、共性技术中心,提升全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打造以农民为主体、农村为主战场、“农业+”为主导的电商产业园,大力培养农民创客、网红经济与农村电商,助推全域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天门新兴产业的高质量集群发展。
优化发展空间,探索新兴产业的“四并”培育路径
天门围绕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致力于完善物理空间、拓展制度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探索“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并行、“点状经济”与“块状经济”并进、“头部引领”与“长尾渗透”并重、“梯度转移”与“高端回引”并举的“四并”培育路径。
注重超前谋划,“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并行。天门持续推进以化工、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行业退城进园,不断加快产业集中、集聚与集群发展,逐步实现传统化工向绿色化工、循环化工、生态化工等方向的转型发展。通过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低端低效产能退出以实现“腾笼换鸟”,通过不断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实现“筑巢引凤”。坚持现有载体平台建设与未来产业谋划齐头并进,为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广阔空间。
完善全域布局,“点状经济”与“块状经济”并进。天门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三园合一”的现代农业园,以蒋湖农场为核心区,带动辐射张港镇、多宝镇、拖市镇等8个镇(处、园),推动绿色农业连点成线、扩线成面,逐步实现由点状经济向块状经济的突破发展。皂市、岳口等乡镇工业在智能家居、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不断实现从0到1的点状经济突破。天门高新园与天门工业园“一城双核”、相得益彰,不断实现从1到100的块状经济发展。以点状经济做加法,以块状经济做乘法,天门新兴产业培育正在全面加速。
坚持抓大带小,“头部引领”与“长尾效应”并重。天门充分发挥纺织机械等领域头部企业在国内及行业内的带动作用,发展关联和配套产业或基地,“头部引领”的作用不断显现。大力发展以废机油、废旧轮胎、废催化剂、废旧塑料、废钢铁等为原材料的再生能源、再制造和大宗工业服务利用循环产业,诸多规模小但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的新创企业“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长尾效应”的趋势逐步呈现。天门抓大带小、齐头并进,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立足高点起跳,“梯度转移”与“高端回引”并举。天门着力围绕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链条延伸、跨界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规模倍增与跨越发展,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及国外产业梯度转移。一批节能环保、智能家居、绿色制造、绿色能源企业落户皂市工业园以及小板镇、九真镇。天门在吸引资本回归、贸易回归、资金回归、项目回归的同时,高度重视高端稀缺人才、高端产业业态、高端价值环节等“高端回引”。
强化制度支撑,实施新兴产业发展的“三航行动”
天门正围绕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稳步推进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条件齐全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集导航、护航、续航等于一体的“三航”政策保障体系。
完善“四图三单”,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导航。天门已出台《天门市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制订了天门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等。不断完善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以及新兴产业持续突破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招商地图、人才地图,深化问题清单、细化责任清单、强化任务清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为新兴产业培育做好全方位导航。
弘扬“店小二”精神,为新兴产业培育护航。天门依照“一产一策”“一企一策”对企业开展跟踪帮扶,对电子信息产业实施重资产招商,对生物医药企业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退城入园,对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支持智能化改造。以此为基础,持续优化服务企业“百日亲商争进位争一流”的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活动。通过科技保险创新、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虚拟研发中心等方式为新兴产业的培育护航。
赋能条件建设,为新兴产业培育续航。天门正逐步提高园区入驻门槛,在强化投资强度、亩平税收等硬性指标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能进能出”动态遴选机制。聚焦江汉平原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细分领域武汉产业创新中心天门分中心建设、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工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执笔人:彭华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