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倪鹏飞解读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城市群经济——城市群正在重构中国区域竞争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7日22:45 来源: 湖北日报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的新脉动,廓清了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方向。在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中,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将如何重塑中国经济版图和区域竞争格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聚中有散”的空间经济规律使然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在新形势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

从全球来看,像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地区、五大湖地区、大洛杉矶地区所创造的GDP占全美国的60%-70%;日本的大东京地区、大阪神户地区、名古屋地区创造的GDP占全日本70%左右;其他的城市群,如英国大伦敦地区、法国大巴黎地区、加拿大多伦多以及大温哥华地区在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国内来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发展也日渐成熟。

倪鹏飞认为,这是由空间经济规律使然。空间经济的演化主要由“聚集”和“扩散”两种力量决定。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空间经济活动有不同的形式,聚集力与扩散力不同。在农业社会,农村地区是经济活动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发展,在城市化前期,分散聚集和集中聚集之下,小城镇和小中大城市依次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尤其是非农活动的主要载体。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城镇迅速发展,国家主要的经济活动大多集中在这片区域。到90年代和本世纪初,无论是从产业还是经济社会活动层面,中等城市、大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当城市化超到50%以后,经济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呈现聚中有散的特点。所谓聚中有散,就是既有聚集,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聚集,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聚集,也有扩散,主要是大城市过度聚集,就有向外扩散的需求,就产生了都市圈和城市群。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是战胜多种挑战、汇聚多种红利,实现多重目标的战略高地”,倪鹏飞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综合来看,都市圈和城市群,无论是发展层级、产业层级、城市规模,还是聚集的要素,不仅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处在高端引领的位置。这其中,经济活动的人口、要素占比高,发挥引领、带动、决策、指挥作用较大”。

城市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间“单打独斗”的时代结束,城市群“抱团发展”的时代来临。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下半程,城市群迅速崛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步入新阶段。与以往的城市单一发展相比,城市群在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3.8%,空间发展和结构聚散从多个尺度和多个维度展开角逐,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倪鹏飞谈到,空间经济的聚散规律具体在现实中表现为四个尺度:城乡融合中的巨型城市化地区崛起,区域中的中部地区崛起,城市层级上的二线城市崛起,城市形态上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崛起。“具体来看,当前在东部区域发展转型初步完成的同时,中部地区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正进一步升级。基于聚散规律和竞争力变化,我们可喜地发现和预判,长江一线的都市圈崛起已经和正在带动长江经济带的隆起。”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根据倪鹏飞的观察,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城市群在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开放平台;二是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的重要载体;三是城市群不仅可以提高区域能级,而且可以扩大区域的总量,促进区域的共同富裕,增强区域的功能。“这些都反映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重构发展格局也重构竞争格局

未来的发展竞争,实质上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更具经济效益的区域发展模式,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将重构中国经济新版图,也将重构区域竞争新格局,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共识。

倪鹏飞对此的理解是,由于城市化发展,人们聚集的空间形态,或者是说城市的形态在逐渐演化。一个重要的结果,最初在城市化之前,主导空间发展的形态是村庄,接着是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再接下来是中小城市、大城市为重要载体。到了今天,城市化进入中后期,进入完全城市化的阶段,城市群成为空间形态的主要载体。因而原来的这个村庄主导的经济版图,后来小城镇、单个城市主导的经济版图,就必然被城市群主导的新经济版图所取代。那也就意味着中国空间经济的主导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格局。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格局,既是一个发展的格局,也是一个竞争的格局。”倪鹏飞认为这种区域竞争新格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竞争的数量。原来是单个城市的竞争,现在是多个城市联合一体的相互竞争;二是原来是小尺度的竞争,如今是大尺度的,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发展竞争;三是由单层面的竞争到深层面的竞争;四是从原来竞争为主导的格局演化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尤其是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合作大于竞争。

“从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在区域竞争的格局是重要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三大城市群引领,九大城市群支撑,数十个城市群参与的、全方位的竞合发展新格局。就目前的区域竞争,实际上就是在中心城市带动下,城市群相互竞争和合作发展的格局。”倪鹏飞进一步分析,中国要继续利用巨型国家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形成“高端聚集”,即向一二线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中聚集全国高端要素产业。在创新产业、高端消费和营商环境等关键领域塑造全球领先优势和能级,同时解决“卡脖子”和培育“领头雁”,形成服务世界的重要中心枢纽。

建立“机制化”的城市群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相邻的若干城市,其实质是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城市组团,重点在于相互协同,获得协作收益。

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在倪鹏飞看来。城市强调通过专业化、差异化和目标聚焦来强化优势提升竞争力。城市群竞争力提升则更强调协同力,即加强城市之间联系和一体化促进城市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1+1大于2的整体规模效应。城市群强调多样化、综合性、网络化,通过多样化和整体性提升竞争力。

“越是市场力量发挥得相对充分,行政阻碍相对较少的城市群,发展更快、更成熟。”在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倪鹏飞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判断,“当前一些城市群内部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割,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体化合作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注意和避免各自为阵,才能实现双赢或多赢。”

“城市群根本上是要实现要素和产业一体化。一个是在产业层面,一个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层面。只有打破行政壁垒,才能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和最佳配置。”倪鹏飞认为,未来可以通过设立城市群合作协议,建立城市群内动力机制。围绕成本和收益、权力和责任的对称来安排。通过设立城市群的合作协议,能够合理地在城市群之间实现成本分摊、收益分享、损失补偿、损益交换,转变以行政力量带来的城市资源集聚,从而推动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避免城市群内部或者城市群之间的同质化,就要在竞争中发现、积累和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应建立协同的利益机制、议价机制和长期性“讨价还价”的机制,就涉及的每一个公共事务进行量化,在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招商引资等方面算明白账,形成参与各方能够接受的方案,收益的时候进行相应分配。“计算出收益,建立动态机制,有制度约束,圈内城市间的协同和合作才会更有信心和把握。”倪鹏飞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程曼诗)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