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千问千寻大运河】两座潞河书院:耕读传家 会通中西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7日19:00 来源: 千龙网

书院是中国唐末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教育组织,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不同于私塾,也与官学有着区别。北京的古代书院最早诞生于五代时期的后梁。当时,士大夫窦禹钧创办了窦氏书院,这是一所兼具藏书与讲学功能的教育机构,窦氏书院的建立揭开了北京书院的序幕。通州作为北京的东大门,又拥有较为便利的运河水路交通。

通州自古尊师重教,春风化雨,是北京教育史上的高地,公学、私塾兼兴。元代通州就有官办学校地方儒学学宫,明清时期有通惠书院、潞河书院等官、私办书院。历史上通州学宫及通州贡院闻名京畿,清朝顺天府环北京22州县生员在通州贡院举办乡试,潞河书院是京东十州县的最高学府。明代名臣李三才在家乡张家湾兴办双鹤书院。清代建义塾33座,文风兴盛。自金朝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约800年间,产生过通州籍状元2名、文进士172名、武进士37名,以及文、武举人数百名。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地震后,第二年知州于成龙未修州治,而先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倡修学宫。

在通州的历史上,先后有两座创办于通州老城内外的“潞河书院”。前者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书院,后者则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相当于教会学校。

最早的潞河书院是国人开设的官立书院,主持创办者是通州知州朱英。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朱英奉仓场总督(管理全国粮仓)张仪朝之命,创建潞河书院。朱英先从坐粮厅借了450两库银,把通州城西门内刘姓居民的房屋给买下来,再增建了一些房屋,然后请人来讲学。但后来坐粮厅亏损,潞河书院刚创办没两年,房屋就被抵押出去,书院遂废。

及至雍正三年(1725),仓场总督下令复办书院,原房屋被赎回,学生才得以回到书院继续学业。乾隆二年(1737),通州知州韩亦诗在通州老城东南角的文昌阁上再建潞河书院,但在请名师的时候,经费又没着落了,只好作罢。乾隆二十三年(1758),通永道王检、东路厅范延楷捐银重办潞河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通州新旧二城合一,通州知州万廷兰在城基旧址另建“潞河书院”,过了三年拆去,又返回文昌阁办学。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昌阁角楼倒塌,通州知州高天凤把书院迁到学宫内的文昌祠。乾隆四十六年(1781),通永道台李调元筹银购北大街中段东侧、通州贡院以南天恩胡同(后改名靳家胡同)的瓦灰房等三十余间,改成书院,仍为“潞河书院”,延聘山长(书院讲学者)、监生(国子监学生)为负责人和教师。此为潞河书院始建以来的最大规模,每年附近州县共捐银580两,遂为定例。到了道光八年(1828),因学生太多,书院建筑不够用,又在通州南门内之四眼井买了一处房屋作为分院。光绪四年(1878)九月,通州知州高建勋于书院内设“鸿文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依规制改制为通州官立小学堂。至此,国人开设的官立潞河书院,前后存世长达183年之久。而今,原址位于通州老城北大街东侧靳家胡同的靳家小学院内的官立国学堂潞河书院木匾额——“潞河书院”(光绪辛卯年七月梁溪杨宗濂重建)即珍藏于现在潞河中学校史馆的二层。

位于通州新城南门外路西侧的潞河中学的前身也曾名为潞河书院。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通州创办学校,初名潞河男塾,设小学班与神道班,招收穷苦子弟,给以衣食和教育。开设圣经、哲学、三角、算学、国际公法、自然地理、世界史和中文等课程。清光绪十五年(1889),潞河男塾升格为大学,改为“潞河书院”,同时附设中学一所。1912年,此潞河书院改为华北协和大学。1919年,华北协和大学与北京汇文大学等合并,改为燕京大学,并迁到北京办学。同年,原“潞河书院”附属中学改为私立潞河中学。至此,洋人开设的私立潞河书院,前后存世仅23年。

通州作为京东门户,随着西学东渐,在北京率先接受、吸收了西方新式教育思想,成为北京近代教育的发轫地之一。潞河中学是中国最早开办的新式学校之一,为封闭已久的国人打开了一扇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门。从这座名校中走出了黄昆、侯仁之、刘绍棠、王洛宾、周文彬、刁光覃、秦馨菱等各界杰出校友。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文博 潇湘晨报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