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2021回眸十大“荆彩”热词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7日07:17 来源: 湖北日报

挑战多重叠加,拼搏赢得精彩!

回眸2021,荆楚儿女豪情满怀。

这一年,国内外形势更趋严峻复杂,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特大暴雨灾情等带来多重冲击,但困难再大,也压不垮英雄的湖北人民。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实现“开局漂亮、全年精彩”,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

这里,我们用十大热词,梳理和勾勒2021的“荆”彩华章——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总装车间,一辆辆整车产品在流水线上移动,平均每50.1秒下线一辆新车。

热词01

重回主赛道

逆着风,也要全力奔跑!

2021年,沉着应对更趋严峻复杂的形势,湖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交出了一张重回主赛道的“荆”彩答卷。

GDP同比增长58.3%、28.5%、18.7%!2021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湖北用“开局漂亮、期中优异、加压企稳”,获得“全年精彩”!

机遇与挑战间,湖北在奔跑中调整呼吸。日趋稳健的工业大盘中,高技术产业引领态势明显。一批知名企业在鄂布局区域总部、建设研发中心、扩大产业投资。1至11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8%,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5.6个百分点。

转型与升级间,湖北在磨“链”中增强发展韧性。从传统产业“焕新”到新兴产业“起势”,一条条拉粗、拉长的产业链,“链”出产业的“钢筋铁骨”。发放消费券、以节造市,湖北以“有形之手”持续助燃烟火气,需求恢复韧性显现。前三季度,湖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7万元,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

纾困与培育间,湖北“一锤接着一锤干”,长出“热带雨林”。一系列“国际级”“国字号”盛会,显现出湖北的超强“磁力”。一系列政策围绕着市场主体转,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全年市场主体总量、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50万、110万,刷新纪录。

保护与发展间,湖北挥洒绿意、实现绿色崛起。沿江1公里范围内118家化工企业全部完成“关改搬转”。全球最大碳市场开市,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绿色发展取得实效。

活力全面回归的湖北,正迸发新的激情,向着“再续精彩”的目标,加足马力,全速奔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

热词02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

2021年,区域发展布局的舞台上,湖北舞步飞旋。

武汉高昂“一主引领”龙头,武汉城市圈“九城同心”,发展共进——

“规划同编”有序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等印发实施。

“交通同网”加快实施。1小时通勤圈加快形成。33条断头路瓶颈路建设全面启动。

“科技同兴”初见成效。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为引领,创新要素正在圈域横向流动、高效配置。武汉组织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到兄弟城市开展技术支持。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入驻52家企业研发中心。

“产业同链”加速发展。“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格局加快构建,鄂州葛店开发区1/4以上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潜江以打造长飞科技产业园融入“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

“民生同保”进程加快。住房消费“互认互贷”,医疗服务“跨城共享”,旅游景点“跨城通赏”。

“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两翼驱动,引领推动全省发展呈扇面式、组团式演进——

“南翼”振翅,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发展底色;“北翼”翱翔,做强连接三大城市群的重要纽带。

县域经济百舸争流,全域协同,多极发力——

县城功能品质在提升,县市锚定“三百工程”,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10条农业产业链,链动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

“一袋米”“一壶油”“一只虾”“一杯茶”……从卖资源到卖品牌,湖北味道正香飘四海。

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区域发展布局,刷新荆楚大地“颜值”“气质”,推动我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华工科技满负荷生产其自主研发的数据中心用光模块,该产品已实现全系列批量出货。

热词03

三个“六”

2021年6月21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发挥六大优势、强化六大功能,实现六大发展定位。湖北,以三个“六”吹响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嘹亮号角!

强化科创策源功能,让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胜势——以争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要抓手,加快搭建科技强省的“四梁八柱”。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湖北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51020”恢弘骨架加速搭建,“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汽车制造等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强化辐射带动功能,“一主两翼全域”区域发展布局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之困——武汉“龙头”高昂,武汉城市圈九城共进;“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密切联动;全域鼓足干劲,进军全国县域更好位次。

强化生态承载功能,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价值”——湖北长江干流水质全线提升至Ⅱ类,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强化交通市场枢纽功能,使市场流通的优势成为促进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支撑——加速建设“祖国立交桥”,加速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沿海”。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功能,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势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感——各地各部门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探索出一系列创新基层治理的有效举措。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湖北,奋力答好建成支点的“必答题”,全面增强战略牵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区域辐射能力,加快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黄石宏和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成果转化,生产出四微米电子级玻纤纱。

热词04

钱变纸,纸变钱

2021年2月18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指出,科技强省建设关键在转化,要以“钱变纸”推动更多“纸变钱”,促进政府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广大企业从“被创新”向“要创新”转变,高校和科研院所从“重论文”向“重应用”转变。

一年来,我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深化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澎湃动力。

去年,湖北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1005.3亿元,占GDP比重2.31%,实现双提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2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将达到14500家,同比增长40%,继续保持全国第7、中部第1;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数达到14100家,同比增长近90%,全国排名由第12位跃居第8位;4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国第1;全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0家,居全国第3。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效显著,其中,仅湖北工业大学去年技术合同成交就达795项,同比增长11.2%;总金额2.07亿元、同比增长40%,到账金额1.55亿元、同比增长60%。该校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创下新高,近两年的专利转让(许可)数量超过前10年总和的4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武汉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企业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

热词05

热带雨林式营商环境

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

2021年,全省上下以“拼抢实”的状态作风,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热带雨林”在荆楚大地上加速生长。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一流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更便捷,办事程序大幅精简,办事效率大幅提升,办事时间大幅缩短。

聚焦“公平竞争”,打造一流市场环境。企业开办“210”、办电办水“321”、办气“310”等服务,在湖北成为“标配”。

聚焦“依法办事”,打造一流法治环境。围绕规范性文件清理、政务服务减审批、降低涉企收费,“清、减、降”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果。超标的查封重点案件,全部纠正到位。

聚焦“循环畅通”,打造一流开放环境。全省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提速。出口退税最快可“当日申报、当日到账”。

这一年,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等理念深入人心。

对标一流,越来越多的“湖北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湖北“一事联办”网上政务服务主题事项数位列全国第4;《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中,武汉、襄阳、宜昌、黄石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武汉连续两年为标杆城市。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企业说了算。大项目、大企业、大投资,2021年,650万蓬勃发展的市场主体,投出湖北营商环境的信任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去年8月1日,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项目开港通车。

热词06

多式联运

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一条条精品线路畅通国内外,划出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浪花”。

从“位置好”到“功能强”,“空铁公水”无缝联接的集疏运体系建设,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湖北竞争力的“关键一笔”。

2021年,我省聚焦“联运”这一关键词,降物流成本,聚更多要素——

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号角吹响,全省迅速掀起港航建设高潮,投资1623亿元建设72个“铁水公”重点交通项目。我省5个入列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项目,已有两个通过国家验收。

破解“连而不畅”“邻而不通”尴尬,湖北集疏运体系建设频放大招——

省港口集团挂牌,“巨轮”鸣笛起航,港口“抱团”出海,综合交通枢纽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1+1>2”效应日益凸显,湖北各港口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把长江变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黄金水道”。

基础建设,是集疏运体系建设的“开路先锋”。随着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试运行,万吨级江海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形成一条畅行中三角、通达苏浙沪的“水上高速路”。

锚定建成国家多式联运区域中心宏伟目标!湖北多措并举构建“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水运体系,让各种要素在“祖国立交桥”上畅快流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去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暨首届30·60国际会议上,参会嘉宾在武汉观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时行情。

热词07

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在中国开市,首批纳入2162家发电行业企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45亿吨。

这一里程碑事件,镌刻了湖北的高光时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交易系统落户上海。

十年磨一剑!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落户,是湖北历经10年努力争取而来的。

2011年,湖北与北京、上海等6省市一起,率先入列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4年4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7年来,湖北建立了成熟的市场体系,70%控排企业实现了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下降,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湖北经验”。

在2017年国家组织的权威评审中,湖北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均得分第一。按照只能承建其中一个系统的要求,湖北选择了牵头承建金融和产业资本更为聚集的注册登记系统。该系统如同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自此,湖北有了首个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国性要素平台。

截至2021年底,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3.65亿吨,成交总额86.51亿元,总开户数、市场履约率等指标全国领先,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湖北力量。

今年1月12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清结算信息,当天成交总量50.01万吨,成交总额2800余万元,成交均价56元/吨。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1.85亿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去年8月,武汉市硚口区社区工作者在大雨中坚守出入口,严格执行扫描健康码等防疫举措。

热词08

打伞干活

2021年,新冠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我省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坚持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有机统一,做到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谆谆告诫,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省组建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各级公共卫生应急委员会,巩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整合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卫生健康、海关、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机场、车站、医疗机构等多场所覆盖,网络直报、药品销售、科研发现等多渠道报告的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网络;由430家实验室机构组成的检测网络全面建成,全省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启动建设中医药应急救治项目239个,构建全方位梯次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大健康产业领域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省级创新平台近200个,3批48个省级应急攻关项目全面启动;省市县乡四级院前急救网络不断完善,各市(州)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县(市)“30分钟急救圈”加快形成。

去年7月底至8月初,面对骤然来袭的“德尔塔”,荆楚大地快速响应、果断决策,迅速激活各级指挥体系,迅速、果断控制疫情。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开展核酸检测1.3亿人次,新冠疫苗接种超1.2亿剂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武汉市新洲区胜利湖村,新改造的坡道给腿脚不好的村民带来极大便利。

热词09

十大惠民、四项关爱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省按照“小切口、影响大、能办到、群众普遍受益直接受益”的原则,省领导带头领办“十大惠民、四项关爱”实事项目,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十大惠民”实事项目,为基层配备大学生村医4777人,推进建设县(市)三甲医院9家;为1082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32491个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3063个老旧小区、45.95万户改造任务;建成14000个数字农家书屋;建成社区发热诊室228个、发热哨点126个;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1098个,为返乡农民工、脱贫户等提供电商培训3.38万人次;新建、改(扩)建342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9万个;实现全省4714个社区、22509个行政村警力配备全覆盖;新建城市机动车停车泊位10.58万个。

“四项关爱”实事项目,对1万名身患重症、家庭困难妇女进行帮扶,招募11567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11510名留守儿童;为21901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和心理评估;对全省7072户、9929名烈士遗属进行全覆盖走访慰问,组织享受抚恤补助的5184名烈士老年子女进行体检,为生活困难的烈士子女提供帮扶1536人次;提高了50.91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

同时,我省用好“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发挥中心组示范领学,用好红色资源、用好抗疫大思政课,加强青少年、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形成了分层分类、特点突出、成效明显的“一领两用三加强”特色做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恩施州建始县纪检干部下沉到屋场院坝,解决群众烦心事困难事。

热词10

好正实优

“努力打造‘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清廉湖北。”

2021年8月,省委出台《关于推进清廉湖北建设的意见》,召开全省推进会,对建设“好正实优”的清廉湖北作出全面动员部署。

全省上下迅速掀起清廉湖北建设热潮,以清廉机关、清廉企业、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村居、清廉家庭、清廉文化7个清廉载体建设,引领全社会清廉建设。各地各单位精心部署,把党委带头、部门主抓、整体联动有机结合起来,聚焦“好正实优”,精准靶向施治。

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大力开展政治监督,推动贯彻“两个确立”、落实“两个维护”。扎实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政治生态迈向山清水秀。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和素质能力关,加强选人用人全程监督,全省换届选举风清气正。激励保护干事创业者,全年共为2815名受到不实举报干部澄清正名。

大力倡导严实作风。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引导干部保持“拼抢实”的状态。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从市场主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惠企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规范权力运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目前,清廉湖北建设开局良好,七个载体齐头并进,清廉湖北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本版摄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 溪 薛 婷

柯 皓 梅 涛

何宇欣 魏 铼

通讯员

王 周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