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持续提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色 湖北笃定目标逐绿前行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9日07:14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冬林 崔逾瑜 汪彤 通讯员 胡曼

古人说“天之所覆者虽无所不至,而地之所容者则有限焉”,道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朴素真理。

湖北,以全国3.9%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8.4%的稻谷、18%的淡水水产品、10.3%的油料、5.4%的猪肉。

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亮起“红灯”: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农业的绿色发展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关于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时强调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场围绕农业的绿色变革,在荆楚大地打响。

奏响绿色交响曲

农业,来源大自然,本色就是绿色。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在传统发展观作用下,为片面追求产量,不顾土地承载力,农业涸泽而渔的行为十分普遍,导致地力透支—面源污染加重—产量下降—加施肥药的恶性循环。

以往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未来的农业面临巨大挑战;拥抱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去年,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到乡村振兴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近几年来,对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的湖北,习近平总书记更深情寄语,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与千万农民,在荆山楚水间奏响绿色交响曲。

设定绿色路线图——省政府制定《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确立绿色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湖北打造成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

凝聚绿色共识——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顶层机制。我省将“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写入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一系列举措。

构建绿色法规与政策体系——近几年来,我省先后出台《湖北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决定》《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打响绿色战役——率先在1061公里长江干流、858公里汉江干流和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长江禁捕;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江流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

……

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提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色,湖北笃定目标,逐绿前行。

斩断毁绿链条

临近春耕季,秭归县烟灯堡村农民刘国华又收到一张“施肥建议卡”。卡片上,承包地的土壤评价、养分指标、施肥建议等,一目了然。

农业绿色之路,首在斩断农业生产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链条。对此,湖北谋定后动、谋定快动。

为了控肥减药,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严格的路线图、任务书、责任单、时间表,每年定期发布施肥“配方”,推广缓控释肥、作物专用配方肥,普及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方式。

截至去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9年实现负增长,2020年化肥用量比2015年减少66.6万吨(折纯),农药用量由2015年12.07万吨下降至2020年9.3万吨,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31%。全省绿色防控覆盖面积超过4800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2%以上,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全省建立农膜回收站点3000余个,累计推广示范可降解地膜5万余亩;完成500万亩耕地酸化治理,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0.19个等级。

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吴祖云厅长亲自挂帅的“减肥减药”领导小组。将《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水产养殖投入品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技术在全省推广,省厅先后十余次召开培训班部署推动;同时强化法治建设,推动制定农业负面清单,严格限制浪费水资源、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污染农业环境等行为。各市州、县区成立领导小组与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上下联动、高效推进。

作为畜牧水产大省,我省划定畜牧1524个禁养区,取缔127万亩江河湖库围栏围网和网箱养殖,取缔27.45万亩投肥(粪)养殖和4.5万亩珍珠养殖。在74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8.98%,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75%。2018—2020年,省级筹措资金3.17亿元,尾水治理面积达52万亩。去年,对水产品抽检不合格的7个市、县进行约谈。

“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就达93.28%。

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湖北强力治标治本,减出水清田净,治出米优肉香。

笃定绿色路径

油菜成熟后,不收不卖,直接翻耕还田。1月1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看到新鲜事。“这是绿肥专用型油菜,能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省耕地肥料总站站长叶俊道出其中奥秘。

推广绿肥种植,这是我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缩影。

全省各地大胆探索实践,创造出“稻渔共作”“零排放水产圈养”等系列农业绿色发展的“湖北模式”“湖北技术”。

农业生产占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水稻是温室气体的主要释放源。针对此,省农科院、华中农大、武汉大学等单位协同创新,研发一系列低碳高抗稻种。与此同时,研发出控灌增氧、秸秆资源化、肥药减量施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低碳栽培技术体系,近三年累计推广855.2万亩,实现增产5.6亿公斤、节本增效6.0亿元。

近几年,全省各地加大推广“中稻-小麦”“中稻—油菜”等绿色高效吨粮模式。稻虾、稻鸭、稻蟹、稻鳅等“稻渔”综合种养、“一种两收”模式享誉全国。为了促进耕作模式升级迭代,加快农业低碳高效发展,升级版的“双水双绿”模式正在加紧研发。截至2020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730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机收再生稻面积311万亩,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研发的“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充分利用物理、化学与生物循环净化功能,提高池塘水体自净能力。既提高养殖的经济性,又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精养池塘单产可达5吨/亩以上,将池塘养殖容量提升5倍。

为了藏粮于地,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绿色农田建设指导意见》,引导23个县市区,建设循环水网农田设施,恢复天敌保护区,既治污又给农田提质增效,被农业农村部推荐。

宜昌市夷陵区以有机肥当“绿珠”,串联柑橘、茶叶、畜禽三大优势产业,打造种养循环生态链。在项目区,化肥用量减少27.5%,有机肥用量增加298%,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2%。十堰市郧阳区做足“水土共治”文章,改良耕地土壤10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年减施化肥15%,建成木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48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50亿元。大冶市全面开展酸化耕地调查,集成土壤调理剂+配方肥+秸秆堆肥还田等技术措施,形成7种酸化土壤治理技术模式,在全省示范推广。

模式一变天地宽。绿色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绿色农产品供给,2021年,全省新认证农产品“二品一标”品牌335个,其中绿色食品150个,有机食品17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二品一标”产品总量居全国前五。

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说:“湖北农业绿色发展起步早、基础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道路,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又不泛泛而谈,不断构建落地的载体。”

厚植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我省“三农”扬眉吐气——

2021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4923.06亿元,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畜禽、生猪、水产、蔬菜生产都高奏凯歌。

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十四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先导区、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对此,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吴祖云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既是革命,就需要发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大胆创新,久久为功,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抬高湖北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